本来杨柳无情树,人自攀条柳自新。
坐对浓阴愁系马,白门残照最伤神。
光绪庚寅出都赠沪江陆较书八首,其中“本来杨柳无情树,人自攀条柳自新”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哲理和自然的循环。
“本来杨柳无情树”描绘了杨柳树本身的自然属性,它没有情感,不会因为人的攀爬而改变。然而,“人自攀条柳自新”则转折到人的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行动给杨柳赋予了新生,使之重新焕发生机。这种对比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力和自然界恢复力的理解。
本来杨柳无情树,人自攀条柳自新。
坐对浓阴愁系马,白门残照最伤神。
光绪庚寅出都赠沪江陆较书八首,其中“本来杨柳无情树,人自攀条柳自新”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哲理和自然的循环。
“本来杨柳无情树”描绘了杨柳树本身的自然属性,它没有情感,不会因为人的攀爬而改变。然而,“人自攀条柳自新”则转折到人的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行动给杨柳赋予了新生,使之重新焕发生机。这种对比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力和自然界恢复力的理解。
【注释】: 画荡深衣使者星,曲终回首数峰青。 春归鸭绿鱼龙起,地接虾夷草木腥。 欲赠岂无天下策,重游还聚海中萍。 至今长白连云气,犹亘三韩满八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友人李东蔚的劝慰之作。诗的前两句写送别时的景象,后两句写送别后思念之情。 “画荡深衣使者星”,意思是说,在送别之时,仿佛看到天上的星辰都变成了使者的形象,他们像穿绣有图案的衣裳,飘荡着远行。这两句描绘出一种离别的场景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送别的时刻,面对朋友汪毅白,既感叹世事沧桑,又感慨人生坎坷,于是借酒浇愁,抒发了作者的悲怆之情。全诗以“凭陵关”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前六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轻霜已下薄寒成”,是说轻霜已经降下,寒冷的气氛更加明显。这句诗描写的是秋末冬初的天气景象,点出了季节,为下文作铺垫。 “万恨茫茫对酒生。”这一句是说:面对如此凄凉、寂寞的景色,心中不免生出万千的怨恨来
在古代文学的浩瀚海洋中,有这样一首《送汪毅白出都 其一》的诗篇,其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详细释义: 1. 诗句原文: 落拓长安秋已分,烽烟如此况离群。 马头风雨连红树,笛里关山望白云。 千古心期凭寸简,九州容易入斜曛。 江湖断梗藩笼翼,一样生平负典坟。 2. 译文: 落拓的长安城,秋天早已分明,烽火连天,何况是远离故土的人。 马头之上,风雨交织,红叶与树木相依
【注释】: 一海浑茫涵万国,三韩形胜拱神京。 戎衣定后陪诗宴,玉节颁时巩汉城。 劲旅曾传安市甲,令公犹典朔方兵。 莫因邹衍忘箕子,五德推迁说大瀛。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李东蔚归朝鲜所作,表达了对他归乡的祝愿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及赏析: 一海浑茫涵万国,三韩形胜拱神京。 第一句“一海浑茫涵万国”,描绘的是一幅广阔无垠、包容万象的景象。这里的“一海”指的是大海
【注释】 春雨二首 其二:此诗是杜甫晚年的一首感时伤世之作。全诗写景抒情,借雨兴叹,抒发了对人生、社会和国家的忧思之情。 频年:多年。 短长亭:古驿道名,在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 暮霭沉沉一火荧: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有远处一点火光闪烁。 平芜千里碧:平原上的草地,远远望去像一片绿草。 不堪回首数峰青:无法回头去望那几座山峰依然青翠。 楼台几处:指登高望远的地方。 杳冥:幽暗深远,这里指迷蒙的夜色
诗句释义 1 歇浦舟中:这是题目,指的是诗人在停泊的渡船上。 2. 又是孤帆照暮愁:表示诗人看到自己孤单的船影在夕阳下显得十分孤独,心中充满了忧愁。 3. 六年弹指廿回游:意味着诗人已经离开这个地方六年之久,如今又回到了这里。这里的“廿回”可能是指“二十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诗人对过去的回忆。 4. 凭将家国无穷恨:表示诗人将心中的家国之恨寄托在这个旅行上,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旅行来缓解这种情绪
诗句释义及赏析: 首句:人声漏点听难详,草草登车梦故乡。 - 解释: 描述诗人在繁忙的人声中难以分辨每个字句,匆匆地登上马车,内心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 - 译文: 春雨绵绵,人声嘈杂,我在人群中难以辨识每个词句,匆忙上车,心中满是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次句:湿遍征衣疑别泪,折来官柳悟韶光。 - 解释: 雨水打湿了衣物,仿佛泪水一般;折下一枝官柳,似乎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和光明。 - 译文:
诗句:茫茫一水隔扶桑,几阅麻姑鬓影苍。 注释:扶桑是古代传说中的日出之地,这里用来比喻朝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不舍。麻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女,此处借代友人,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仰。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友人离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通晓全诗大意,抓住关键诗句理解,然后逐句翻译,并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本题要求学生注意“六首”的提示,这在答题时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点。同时要注意注释和译文的对应问题。 【答案】 (1)“钧天帝醉谁从问”,意思是:天上人间,帝王沉醉不知人间苦,谁能知道呢?“钧天”指天空极高的地方,这里代指天上。“帝醉”指皇帝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不关心国事
【注】:丰沛从来拱帝畿,曾觇云起应昌期。 连鸡失计开新局,聚米无谋覆旧棋。 西帝欲窥周氏鼎,北庭谁卓海都旗。 凌烟将相今何在,万里秋风入鼓鼙。 送汪毅白出都(其一)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汪毅白的祝福和期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译文】:丰沛向来拱卫着皇城,曾观察天空中的云彩变化。 连续失败导致新的开局,聚集力量却无法扭转局势。 西边的皇帝想要窥探周朝的基业,北方的将领谁能挺身而出
【注释】 1. 光绪庚寅:光绪二十四年,即公元1898年。 2. 沪江:上海的别称。 3. 陆较:陆师。 4. 八首:八首诗。 5. 优唱屯田旧曲工:指在清军中演唱的《屯田》一类的乐曲。 6. 终古:永远。 7. 栖鸦:乌鸦。 8. 柔条:柳枝。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作者以“晓风残月”起兴,写友人即将离开京城,出都南游。“空蒙”两句,是写友人将要南行,但京城中还留着一些老友
【解析】 “津”“津”“簪”“簪”,注意“簪”的写法;“柳丝”“柳丝”,注意“丝”的写法。 【答案】 译文:垂杨依依,柳色丰美,欲染征袍,惜其素丝。水边蓬莱虽在,却难载酒。春花秋实,飞絮满枝,令人留连。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在京城为官时对江南风物的思念。首句写杨柳的景色,次句写自己因思乡而不忍用白练做征袍,三、四句是想象江南的景致,抒发离别时的伤感之情。全篇情调凄婉,意境优美
光绪庚寅出都赠沪江陆较书八首 其六 长眉自照惜倾城,犹有孤芳独抱情。 我识士龙天下士,可怜入洛误生平。 注释 - 长眉:长长的眉毛 - 自照:独自照看 - 惜倾城:可惜倾城倾国 - 犹有:仍然有 - 孤芳:孤独的香花 - 独抱:独自抱着 - 我识:我知道 - 士龙:指士人李龙光 - 天下士:天下的读书人 - 可怜:可惜、遗憾 - 入洛:进入洛阳 赏析
银汉低垂缺月斜,罗帏启处即天涯。 雕鞍欲上重回首,不见浮云见曙霞。 注释: 银汉:银河,这里指天上的银河; 罗帏(wéi):帘子,这里指帐幔; 启处:打开时; 雕鞍:装饰华丽的马鞍; 浮云:飘浮的云雾。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出京途中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离别时的情景。首句“银汉低垂缺月斜”,以天象写地景,用“银汉”比喻江水,将天河与江水联系起来,表现出江水流淌的悠长和辽远。次句“罗帏启处即天涯”
【注释】 渐见平芜澹日收,烟波如此泊孤舟:渐渐看见平坦的草地,阳光收敛在云层中。烟波浩渺,我在这小船上停歇。 微茫塔影含云立,知是明朝过秀州:远处的宝塔隐约可见,仿佛含着云朵站立着,知道明天就要经过秀州城了。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描写诗人乘船途中所见景色。首二句写景;次二句抒情。“平芜澹日收”写远景;后两句写近景。“塔影”、“云”,都是点题之笔,为下文“过秀州”作铺垫。全诗以景衬情
嘉善道中 纱窗临水水盈盈,吴语烟中渐次生。 最是楼头残梦觉,等闲犹作故乡听。 注释: 嘉善道中:指作者在嘉善道上的旅途经历。 纱窗临水:形容窗户外面是清澈的水面,纱窗被风吹拂着摇曳。 水盈盈:指水波荡漾的样子。 吴语:指吴地的方言,也就是苏州话。 烟中:烟云缭绕之中。 渐次生:指渐渐变得清晰。 最是:特别是。 楼头:指楼上。 残梦觉:意味着从梦中醒来。 故乡听:指听到熟悉的家乡声音。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