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桃花洞口春,扁舟一棹渡迷津。
壮怀也复同宗悫,亲作乘风破浪人。
【注释】
壬辰: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仲来:指陈宗懋来任澎湖县令的时间。
三阅月:三个月。
公馀:公务之余。
蒋怿庵:字文端,号东皋。江苏江都(今扬州市)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著有《东皋全集》。
续编:指《澎湖志》一书,由蒋怿庵所撰。因书中内容与陈宗懋在澎湖时的经历有关,故陈宗懋为之作序。
前刺史陈廷宪:《澎湖志》中记载,陈廷宪是明朝末年的进士。
桃花洞:位于澎湖群岛中,是一处风景名胜区。
扁舟:古代小船。
迷津:比喻困难的境遇。
壮怀:豪迈的胸怀。
也:表推测或肯定语气的副词。复:又、再。
同宗悫:意即有像宗悫那样的壮志豪情。宗悫,南朝宋人,以勇力闻名,曾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亲作乘风破浪人:亲作为乘风破浪的人,即自喻为能冲破一切困难、战胜一切邪恶的英勇人物。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陈宗懋来任后三个月就离开澎湖,回到京城去任职。这一句看似简单,但实际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诗人对陈宗懋的关心和怀念,对即将离别的伤感,以及对自己未来工作的责任感等。
后两句,诗人用“壮怀”和“同宗悫”这两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其中,“也复”一词,表现了他对自己的自信和坚定的信念:“亲作乘风破浪人”这句话,则表现了他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个性特点,也展示了他的人生态度:面对困难,要有勇气,要有信心,要敢于挑战,才能成功。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情感真挚,充满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社会的关爱。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