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四卷迷松根,山风吹之如有人。
草间一径出岭背,石气上逼秋空云。
千年古寺冠峰顶,佛炉无火僧关门。
野猿窃果堕檐瓦,惊起蝙蝠飞承尘。
阶前老树雷斧劈,长藤倒挂花缤纷。
当门巨石平贴妥,瀑泉赴壑风霆奔。
夜深饥虎痒磨疥,爪牙印啮青苔痕。
森然动魄不能住,出林步步循荆榛。
天时人意两清旷,在野且与芒鞋亲。
题名石壁记幽兴,入山不早山灵瞋。
【诗句】
落叶四卷迷松根,山风吹之如有人。
草间一径出岭背,石气上逼秋空云。
千年古寺冠峰顶,佛炉无火僧关门。
野猿窃果堕檐瓦,惊起蝙蝠飞承尘。
阶前老树雷斧劈,长藤倒挂花缤纷。
当门巨石平贴妥,瀑泉赴壑风霆奔。
夜深饥虎痒磨疥,爪牙印啮青苔痕。
森然动魄不能住,出林步步循荆榛。
天时人意两清旷,在野且与芒鞋亲。
题名石壁记幽兴,入山不早山灵瞋。
【译文】
落叶四卷迷松根,山风吹叶犹如有人事。
草间一条小径从山后延伸出来,石头上的热气直扑到秋天的高空。
千年古寺坐落在山峰之巅,佛炉中没有燃烧的香火,僧人紧闭着大门。
野生猴子偷吃果树上的果实,跌落在屋檐上,惊动了栖息在屋檐下的蝙蝠飞上房顶。
台阶前的大树被雷声劈开如同雷斧,长长的藤蔓倒挂在树上,花儿五彩缤纷。
门口大石平整贴切地摆放好,瀑布奔流而下冲击山壑,风势猛烈如雷鸣电闪。
深夜里饥饿的老虎感到痒痒,用爪子去抓身上的疥疮。
山林里的一切都令人震撼,让人驻足不愿前行,踏着荆棘和杂草。
天气晴好人心舒畅,在野外行走就像赤脚亲近大地。
题在石壁上的字记录着游历中的幽静兴致,进入山谷时不早则会引起山中精灵的不满和嗔怪。
【注释】
落叶四卷:形容树叶飘落的样子,像被卷成卷儿一样。
山风吹之如有人:比喻秋风刮得树木沙沙作响好像有人在耳边低语。
草间一径:指山间的小道,草间指草丛之中。
石气:指石头上的水汽或雾气。
佛炉无火:指寺庙中和尚们没有点燃香炉的习惯。
野猿:指野生的猴子。
雷斧劈:用雷声比喻巨大的声响。
承尘:屋檐下的装饰物,这里用来比喻蝙蝠飞上屋顶。
雷斧劈:用雷声比喻巨大的声响。
枯枝:指被雷电击中劈断的树枝。
当门巨石:正对着门的石头。
瀑泉:瀑布。
风霆:旋风和疾雨。
芒鞋:用草编织的鞋,这里泛指穿草鞋的人。
幽兴:隐居的乐趣。
天时:天气、时机。
人意:人们的意愿和心情。
芒鞋亲:穿着草鞋亲近自然。
幽兴:隐居的乐趣。
天时人意:天气和人们的心境。
芒鞋亲:穿着草鞋亲近自然。
题名:在岩石上刻字作标记。
幽兴:隐居的乐趣。
入山不早:进入山区的时间太晚。
山灵瞋:山神发怒,嗔怪。
【赏析】
《游云岫寺》描绘了一幅秋天山林的景象,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感受力,捕捉了大自然的细微变化。首句“落叶四卷迷松根”,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落叶四散飘落时的情景,仿佛落叶都卷曲起来,紧紧地贴在松树的根部,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接着,“山风吹之如有人”一句,又增添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仿佛山林中的一切都在微风中活跃起来。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对草木、石气、泉水等细节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山林的自然美。其中,“草间一径出岭背”一句,通过“草间一径”这一细节,将山路蜿蜒曲折、充满生机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石气上逼秋空云”一句,则通过石气直扑秋空,勾勒出一幅云雾缭绕、气势磅礴的画面。
诗人又将笔触转向了古寺和僧人。“千年古寺冠峰顶”一句,以千年古寺为背景,突出了其历史的沧桑感;而“佛炉无火僧关门”一句,则通过僧人们闭门不出,暗示了山林中宁静祥和的氛围。
诗人还通过描写野猿、蝙蝠等动物,以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进一步增强了诗篇的意境和韵味。例如:“野猿窃果堕檐瓦,惊起蝙蝠飞承尘”一句,巧妙地捕捉了动物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现了山林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山林景色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之成为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山水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