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漳子黄子,常为松写真。
伟兹石墀侧,龙德妙屈伸。
隆中不遇主,偃仰谁能臣?
当年香山游,卢沟失问津。
坐遗郁盘林,不为画苑珍。
拂素貌神物,愧非千载人。

【注】《六月望后匏庵芝南珍午贻书幼点嘿园约为戒坛潭柘之游予先一日至三宿而归》——此诗为作者在六月望日后,与友人戒坛、潭柘游览的纪实。

【注释】1. 匏庵:指王芝南。2. 子黄子:指张先之。3. 松:即苏轼,时年五十七岁,贬谪黄州。4. 伟兹石墀侧:指东坡曾于大堂廊柱上刻下自己的字句。5. 龙德妙屈伸:指苏轼曾在大堂廊柱上写下“龙德”二字。6. “隆中不遇主”句:指诸葛亮隆中对策,刘备三顾茅庐,但未遇明君;7. “偃仰”句:指苏轼当时已无官可做,只能在家自得其乐。8. “香山游”句:指苏轼与白居易同游香山寺。9. “卢沟失问津”:指苏轼在黄州,与友人卢沟桥失之交臂。10. 郁盘林:即庐山,苏轼有诗:“庐山如画挂天边。”11. 坐遗郁盘林:指东坡被贬到黄州,远离了朝廷和官场。12. 拂素貌神物:指苏轼作《东坡志林》,记录了庐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13、千载人:指苏轼自己,他自比为千年后的屈原,表达了他对自己才华不被重用的无奈和感慨。

【译文】六月十五日之后,王芝南送来了一封书信,信中提到了与幼点的约定,打算一起去戒坛、潭柘游玩,我提前一天到达,住了三天就回来了。

我的家乡漳浦县(今福建省漳州市),有一位名叫张先之的先生,常为松树写真。

在这宏伟的大堂廊柱上,苏轼曾刻下过“龙德妙屈伸”五个字。

隆中的刘备没有遇到明君,只能隐居山林,像诸葛亮一样卧龙不出;

当年他和白居易一起游览香山寺,现在卢沟桥却错过了机会。

我在黄州家中,失去了朝廷和官场,就像一幅画中的神仙一样,不为世人所知晓。

【赏析】此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律,表达了他在黄州期间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和态度。

诗的第一句“六月望后匏庵芝南珍午贻书幼点嘿园约为戒坛潭柘之游”,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描绘了自己与友人戒坛、潭柘游览的情景。其中,“匏庵”、“芝南”分别代指王芝南和张先之两位友人。

第二句“吾漳子黄子,常为松写真”,诗人回忆起与他们一起欣赏松树的场景。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又展示了庐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第三句“伟兹石墀侧,龙德妙屈伸”,诗人赞美了庐山大堂廊柱上的诗句。这句诗既表达了他对庐山美景的赞美,也体现了他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智慧和远见卓识的敬仰之心。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回忆、对庐山的描绘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之情。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意象,使整首诗更具深度和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