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定树还号,雨霁云犹湿。
朝阳有畏心,徘徊上原隰。
水鸟带波飞,啄禽晒衣立。
叉鱼渔荷蓑,割稻农戴笠。
日暮各还家,蛙在水中泣。
欹枕一以听,阁阁鸣何急。
纤月细于钩,流光剧可挹。
飞萤不避人,夜静穿窗入。
【注释】
捒:雨打。
霁:天晴、雨后天晴、雨雪停止。
朝阳:太阳。
畏心:畏惧之心。
原隰:低洼的地面。
叉鱼渔荷蓑:叉鱼,捕鱼的一种工具,渔荷蓑,是渔民穿的蓑衣。
割稻农戴笠:收割稻谷的农民,头戴斗笠。
欹枕:侧卧。
阁阁:虫叫声。
纤月细于钩:月亮很小,像钓钩一样。
流光剧可挹:光阴迅速,可以舀取。
飞萤:萤火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春汛后的景象。前四句写春汛来时,水涨浪高,人们不能回村,只好在河滩上等待;春汛过后,天空放晴,云彩还未完全散开,诗人看到这种景象,不禁喜出望外,于是写了这首诗。五、六句写日出时的景象。“朝阳有畏心”,指害怕太阳,不敢直接面对。“徘徊上原隰”,在低洼的地方徘徊,因为怕沾湿衣服。这两句写早晨起床后,因天气晴朗和云层尚未散尽而感到有些害怕,所以只能在河边徘徊。
七、八句写河滩上的景致。“水鸟带波飞”,是说水鸟带着波浪一起飞翔。“啄禽晒衣立”,是说鸟儿们在晒衣的地方停留下来。这两句写出了春天里大自然的生气勃勃。“叉鱼渔荷蓑,割稻农戴笠”四句,是说渔民们用渔叉捕鱼,农民们戴着斗笠收割稻谷。这几句诗把春汛前后农村的劳动生活写得十分具体。
最后四句写夜晚的情景。“日暮各还家”,是说太阳落山了,人们各自回家。“蛙在水中泣”,是说青蛙在池塘中叫着。这里写的是乡村夜景。这四句诗以动写静,使全诗充满了生机。
全诗以时间为线索,由昼至夜,由晴到雨,由人到物,从早到晚,描写了农村春汛前后的各种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