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郊秋老木萧摵,孤岩幽旷仙灵宅。龙去不知几多年,但余寒湫三百尺。
岩中古咏与今题,墨晕劖满不留隙。摩崖破藓见残碑,衮衮诸公列党籍。
端履门外已勒名,如何瘴乡也镌石。元祐去今六百秋,姓字了了存点画。
中间纵有剥蚀文,依稀犹可想遗迹。山灵不可没奇人,故留奸名显端硕。
不然多少断碣半销磨,何故贞珉不泐今犹昔。我来坐卧其下先顶礼,瞻望鸿名如圭璧。
可惜石工愧安民,不畏鬼非兼人责。诸老历历应星辰,当年羽士曾避席。
不知元长欲欺谁,亲挥毫素面不赤。宋业成灰太师殄,三百八人名犹赫。
至今墨客过碑前,指点蔡京笑哑哑。

【注释】

龙隐洞:位于广西桂林市北郊,有“天下第一洞”之称。元祐党人碑:元祐是宋哲宗年号(1086-1093),党指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为政的反对派。元祐元年(1086),因新法遭到保守派的攻击,司马光被罢相,退居于洛,与王安石、苏轼等一起在洛阳修《神宗实录》,编成后以《神宗实录》为名,称“元祐党人”。

【赏析】

《过桂林龙隐洞读元祐党人碑》是明代唐寅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通过作者对桂林龙隐洞元祐党人碑的游览,抒发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和认识。全诗通过对元祐党人碑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首联“荒郊秋老木萧摵,孤岩幽旷仙灵宅。”描绘了龙隐洞周围的荒凉景象和仙境般的孤岩。这句诗通过对荒郊秋老木萧摵的描述,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寂静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沉情感。

颔联“龙去不知几多年,但余寒湫三百尺。”则转入了对龙隐洞本身的描述。这里的“龙”指的是龙隐洞的岩石,它已经存在了好几百年。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龙隐洞的壮丽与神秘。

颈联“岩中古咏与今题,墨晕劖满不留隙。”进一步展开了对龙隐洞的描述。这里的“古咏”指的是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和碑文,而“今题”则是指现代游客的留言。通过对比古今的留言,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叹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尾联“山灵不可没奇人,故留奸名显端硕。”则是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这里,诗人认为山灵不应该忘记那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应该被后人所记住。同时,诗人也批评了那些试图抹黑英雄的行为。

最后两句“不然多少断碣半销磨,何故贞珉不泐今犹昔。”则是对历史真相的追问。这里,诗人通过对断碣(即破碎的石头)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维护的决心。同时,诗人也强调了时间对历史的考验和证明作用。

整首诗通过对桂林龙隐洞元祐党人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