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烟萝拾堕樵,连江寒籁起萧萧。
已先霜木惊摇落,暂狎风鹰共泬寥。
寄远恨无书付雁,浇愁难倚酒盈瓢。
断崖何与人间世,溅蚀潮痕永不销。
九日焦山登高同公渚作寄君适庐山
穿着烟萝拾堕樵,连江寒籁起萧萧。
已先霜木惊摇落,暂狎风鹰共泬寥。
寄远恨无书付雁,浇愁难倚酒盈瓢。
断崖何与人间世,溅蚀潮痕永不销。
【注释】
九:泛指秋季,这里指秋天的重阳节。
焦山:在江苏省镇江市北云台山上。
同:和。
公渚:即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别墅——五柳先生居旁的池塘。
谪:降职、流放。
“已先”两句:意思是说,已经先于其他树木被秋风吹落了。
风鹰:即风鸢,一种鸟名。
“寄远”两句:意思是说,寄情于远山的雁群;以酒浇愁,酒满一瓢而不足以解愁苦。
“断崖”两句:意思是说,山崖上的岩石与人间世界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海水却永远不断地冲刷着崖壁。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登焦山所作。当时作者因遭贬谪而心情郁闷,因此写下了这首《九日焦山泊舟寄怀》诗。全诗写景抒情,意境清雅,笔调自然,富有哲理。
首联“穿着烟萝拾坠樵,连江寒籁起萧萧”。这是登高时所见。诗人登上山顶后,首先看到的是穿行在烟雾之中的茅蓬,接着看到的是一条从山间蜿蜒而下、伸入长江中流的大河。这景象给诗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个“穿”字,形象地写出了烟萝的缠绕之状,一个“拾”字,生动地写出了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一个“连”字,把江水与茅蓬连接起来,使它们浑然一体。一个“起”字,写出了寒风阵阵,吹拂大地的声响。“萧萧”,是形容秋风瑟瑟的样子。这四句诗,写诗人登高望远时所看到的景色,写得十分传神。
颔联“已先霜木惊摇落,暂狎风鹰共泬寥”。“已先”二字写出落叶比其它树叶更早地落下。“惊摇落”三个字则写出了霜木落地的声音。一个“暂”字,写出了风鹰只是暂时地飞在一起,而不是长久地相随。“泬寥”二字用来形容风鹰飞翔时的空阔、宁静、高远、自由。这四句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漫步时看到的景象。“惊”,“狎”,两个动词,分别写出了落叶落地时发出的响声以及风鹰在天空盘旋飞翔时的姿态。“共”,通“拱”,一起的意思。“泬寥”二字写出了风鹰在空中自由飞翔时的气势。这四句诗,通过描写落叶、落木和风鹰等景物,写出了诗人登山时看到的景象,也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颈联“寄远恨无书付雁,浇愁难倚酒盈瓢”。这是写诗人登高时所想抒发的情感。“寄远”二字写出了诗人想要寄去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书”二字则表现出诗人无法将思念之情写成文字来表达出来的遗憾之情。“浇愁”二字写出了诗人想要借助美酒来浇灭心中的愁绪之情。但无奈的是,酒还没有喝到一半就喝完了。这四句诗,写的是诗人登高时所想到的情感。“付雁”,即托雁传书。“倚酒”即靠酒消愁。这四句诗,通过描写诗人想要寄托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欲借酒浇愁而未能成功的情形,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孤独与寂寞之感。
尾联“断崖何与人间世,溅蚀潮痕永不销”。这是诗人面对断崖发出感慨之言。“何与”二字写出了断崖与人间世界的隔离。“溅蚀潮痕”指的是海浪冲刷崖壁的痕迹。这四个字写出了海浪对崖壁的冲刷作用及其产生的结果。“永不销”三个字则写出了这种冲刷作用是永无止境的,即使海水再退潮,浪花也会再次涌来,继续冲击崖壁,使之永远不能消失。这四句诗,写的是诗人面对断崖发出感慨之言。“何与”二字写出了断崖与人间世界的隔绝,“溅蚀潮痕”四个字写出了海浪冲刷崖壁的结果,“永不销”三个字写出了冲刷作用的永恒性,这三句话相互关联,构成了诗人对断崖的深刻感悟。这四句诗,通过对断崖的描写,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此时的情感状态。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很有特点,诗人在描绘具体景物的同时,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诗人在描绘具体景物时,运用了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传神。同时,诗人在描绘具体景物的同时,又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例如,“已先霜木惊摇落”“暂狎风鹰共泬寥”,这两处都是直接抒情,诗人将自己此时的心情融入其中,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对于人生无常的感叹。又如,“寄远恨无书付雁,浇愁难倚酒盈瓢”,这句中的“恨”字,“难”字,都表达了诗人此时的情感状态。再如,“断崖何与人间世,溅蚀潮痕永不销”,这两句也是直接抒情,诗人将自己此时的情感融入其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大自然恒久不变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