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身佳节若相违,强近清尊对落晖。
风景不殊怀抱尽,人间何世笑啼非。
剧怜宇旷蝇钻纸,遥羡云空雁脱围。
暂得心降书远至,万方一概欲安归。
【解析】
此诗前四句描写了作者重阳节的所见所感,后四句则抒发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剧怜”意为非常可怜,“万方一概”“欲安归”为诗人的寄语,即希望家人都能平安归来。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感情真挚深厚,表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情。
【答案】
九日寄诸弟上海(节选)
(清)袁枚
九日登高时序逢秋,重阳佳节又来到。病身佳节若相违,强近清尊对落晖。风景不殊怀抱尽,人间何世笑啼非。剧怜宇旷蝇钻纸,遥羡云空雁脱围。暂得心降书远至,万方一概欲安归。
译文:
九日节令正值深秋时节,又是重阳佳节,病弱的身体不能同家人一起去登高赏菊,只能勉强喝上几杯清酒,对着夕阳欣赏美景。风景虽然一样,但人已老去,怀抱里只有无尽的忧愁,世间哪有什么快乐与悲哀呢?可惜我住在一个空旷的房间里,苍蝇到处乱飞,把窗上的宣纸都蛀破了;我多么羡慕那自由自在的大雁,它们在高空中翱翔,不受任何束缚。我收到了远方弟弟的来信,他们现在一定也过得不错,让我感到欣慰,于是我便希望全家人都能像大雁那样远离战乱,回到家乡,过上平静的生活。
赏析:
《九日寄诸弟》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望远,触景生情。他首先感叹自己年老多病,无法与弟弟们一起赏菊饮酒,只好独饮消愁。他接着写自己心情的孤独寂寞,以及由此引起的无限感慨。然后他又想到家中亲人的处境,深感战乱之苦。最后以书信寄慰弟弟,表达自己的期望和愿望。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诗人重阳节那天登高。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老人节,在中国民间有登高的风俗传统。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中的极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有重阳之说。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九在时间上接近于地支的“辰”,而辰与龙相应,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龙节”。古人还认为九九相叠为“久”,故重阳节又有“长久”之意。《礼记·月令》记载:“季秋之月……命乐师修祭典,来享先祖。”《后汉书》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见古代人们在这一天都要饮菊花酒,佩茱萸,吃糕饼,饮菊花汤等习俗。唐代以后,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此后的习俗也更加丰富,如登高、赏菊、放风筝、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等。
袁枚生活在清代乾隆年间,那时中国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文人雅士也大多过着优裕闲适的生活。然而当时社会上却弥漫着一股压抑沉闷的气氛,尤其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勾心斗角、争名夺利之风盛行,许多正直的官员也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精神受到压抑,思想受到束缚。于是诗人便开始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选择了“寄情山水”的道路,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的寄托。袁枚一生酷爱山水,游历四方,足迹遍及江浙一带的名山秀水。他的诗文多描写江南山水风物,风格清新俊逸,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
袁枚在《随园食单》《子不语》《新齐谐》《续齐谐》等散文小品中都大量涉及饮食文化,尤其擅长描写江南地区的美食佳肴。《随园食单》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饮食著作之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江南地区各地的特色菜肴及制作方法,其中有不少是袁枚亲自实践得来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