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寒烟接大荒,海山秋色共苍茫。
风高响落钟儿石,潮怒声催鼓子洋。
设险至今留楚塞,求仙何处问秦皇。
马蹄踏处情何极,下尽千峰落日黄。
诗句注释及赏析
1. 极目寒烟接大荒,海山秋色共苍茫。
- 注释: 极目远眺,眼前是一片茫茫的寒烟和辽阔的大海;海山上的秋色与天空融为一体,显得十分苍茫。
- 赏析: 这句诗以宏大的视野描绘了一幅海天相接、苍茫辽阔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无限感慨。
2. 风高响落钟儿石,潮怒声催鼓子洋。
- 注释: 当风吹起时,远处的钟声在石头上回荡;潮水汹涌澎湃,仿佛在催促着鼓声。
- 赏析: 这句诗通过对比钟声与潮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力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 设险至今留楚塞,求仙何处问秦皇。
- 注释: 尽管有险峻的地方仍然保留在楚国的边缘,但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却无从谈起,连秦始皇也未能实现。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类追求长生不老的无奈和讽刺,同时也体现了历史的沧桑感。
4. 马蹄踏处情何极,下尽千峰落日黄。
- 注释: 马蹄踏过的地方情感无法穷尽,夕阳西下时,整个大地都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中。
- 赏析: 这句诗用生动的形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人生旅途的感慨和思考。
5. 译文:
- 海上望古迹,无边的寒烟和广袤的大海相连。
- 风吹过,远处的钟声响彻山谷,如同海浪拍打岸边。
- 尽管险峻之地仍存于楚国边界,求得长生却无人能解。
- 马足踏遍千山万岭,日落时分,余晖洒满大地,金光闪闪。
6. 赏析:
- 此诗以“海上”为引子,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历史的遐想与向往。诗人通过对寒烟、大海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浩瀚而深远的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无垠的海洋之上,感受着自然的壮阔与辽远。
- 第二联中的“风高响落钟儿石,潮怒声催鼓子洋”运用声音与景象的结合,巧妙地传达了自然之力的震撼。风声、钟声、潮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与激情。同时,这两句还隐含着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 第三联“设险至今留楚塞,求仙何处问秦皇。”则转向了对古代文明的思考。虽然险峻之地依然存在,但人们对长生的追求却从未停歇。这一转折不仅揭示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追问和对未知的探索。
- 尾联“马蹄踏处情何极,下尽千峰落日黄”则将视角拉回到现实。诗人用“马蹄踏处情何极”表达了自己的游历之趣和对远方的向往。而“下尽千峰落日黄”则描绘了夕阳下的壮丽景色,给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感觉。这种由远及近、由虚到实的写法,使得整首诗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