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配国殇。
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
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杞梁。
长见秉彝公懿好,讹传是处也何妨?
【注释】
凄风秃树:凄凉的秋风,光秃秃的树木。
国殇:为国捐生的人。
千古:很久远的意思。
有死:活着的时候就有牺牲精神。
纲常:封建伦理道德。
秉彝公懿:秉性公正,有美德。
何妨:有何妨碍。
【赏析】
此诗首联写姜女祠的景致。“凄风”两句,是说风吹着光秃的树木,吹响了斜阳的号角,这凄凉的景象,仿佛在为姜太公的死而哭泣。诗人以“尚作悲声”来表达他对姜太公的崇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他希望人们能够像姜子牙那样为国家献出生命,成为维护纲常道义的典范。
颔联写姜女祠的历史。这里所说的姜女祠,是指纪念春秋时齐庄公的女儿杞梁之妻的祠堂。她因与丈夫杞梁一起殉国而死,后人就在这里为她修建了祠堂,并把每年的七月七日定为“杞梁节”。诗人通过这一历史背景,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他认为,自古以来,人们对节义的追求都是无心的,只有像杞梁之妻这样,为了国家的存亡而不惜自己的生命的人才是有节义的。
颈联写姜女祠的现状。“由来”两句是说,自从有了姜女祠以来,人们就一直称赞她的节义,认为她在生前就已经是节义的代表。诗人通过这一历史背景,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他认为,虽然现在人们仍然称颂她的节义,但实际上,那些真正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的人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赞扬。
尾联写诗人对姜女祠的看法。他认为,姜女祠只是一个地方,它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人。因此,对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无论他们在哪里宣扬姜女祠的精神,都不应该听信他们的谣言。诗人通过这一观点,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他认为,如果人们被一些表面的言辞所迷惑,那就会变得盲目和无知。
这首诗通过对姜女祠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节义和纲常的理解。他希望人们能够像姜太公一样,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名利。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不要被他们的表面言辞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