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闲策马款禅扉,流丽千林扬晓辉。
铺谷轻烟白如絮,落崖飞瀑响于徽。
寺犹法性风幡动,室岂维摩花雨霏。
不是济源经考证,至今假藉未知非。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乘闲策马款禅扉”是说闲时骑马来到寺门前;“流丽千林扬晓辉”是说美丽的景色流溢,使整个山林在早晨都光彩照人;“铺谷轻烟白如絮”是说轻烟铺满山谷,像洁白的云絮一样飘散;“落崖飞瀑响于徽”是说瀑布从山崖上飞泻而下,发出轰鸣之声。这四句都是写自然风光。

“寺犹法性风幡动”是说寺院就像佛家所说的法性,风吹幡动;“室岂维摩花雨霏”是说室内不是维摩诘讲经,而是花雨缤纷。这两句诗也是写寺内景物。

“不是济源经考证”是说这些美景都不是《济源赋》里所描写的那样,而是由作者亲自游历观察所得。

“至今假藉未知非”是说直到今天,人们仍然不知道作者是真知灼见还是出于附会。

【答案】

译文:

我乘着闲暇的时间骑马来到寺庙的门前,

美丽的景象流溢,使整个山野都光彩夺目。

轻烟铺满山谷,像洁白的云絮一样飘散,

山崖上的飞瀑发出轰鸣之声。

寺院就像佛家所说的法性,风吹幡动,

室内的花雨缤纷。

这不是《济源赋》中所描写的,

而是由作者亲自游历观察所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盘谷寺后的即目所见,表达了他对盘谷寺及盘谷风光的喜爱与赞赏。

首联两句写景。诗人以“乘闲”二字领起,点明游盘谷的时间和心境。他骑着马缓辔徐行,款款来到盘谷寺的山门前。这里没有用一语来描绘他的游兴如何,而是通过“闲”字,将一个悠闲自在的游子形象活现于纸上,为后文作好铺垫。接着两句,诗人又运用了色彩鲜明的词语来描绘他所见到的景致。“流丽”,形容盘谷寺周围的树林,它们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妖娆;“扬晓辉”,形容晨光映照之下的树林。“流丽”、“扬晓辉”两个动词连用,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清晨图。

颔联两句写寺中之景。“铺谷”,形容云雾弥漫,笼罩着盘谷寺;“轻烟”,指云雾飘渺、缭绕不定。“白如絮”,形容雾气白得如同棉絮一般。“飞瀑”,指的是瀑布从山崖上直泻而下。这两个词语连用,描绘出一幅水气蒸腾、气势磅礴的瀑布图画,令人叹为观止。“响于徽”,形容瀑布的声音清脆悦耳。“徽”,古乐器名,此处借指瀑布声。“徽”在这里被用作拟声词,用以表现瀑布声如琴瑟般的悠扬美妙。

颈联两句写寺内之景。“法性”,佛教用语,表示佛家的道理或教义;“风幡”,指随风飘扬的幡旗。诗人把“法性”比作“风幡”,是因为二者同属无形之物,但“法性”更加高远,更具有抽象意义。“幡动”,指随风飘扬的幡旗在微风中摇曳。这里的“风幡”并非实指,而是暗喻禅宗的空无观念。而“风幡动”则暗指佛家所说的万法皆空的观念。“室岂维摩”,意谓室内并非维摩诘讲《维摩诘经》,而是花雨纷飞。“花雨”,形容花朵飘洒如雨,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这里的“花雨”并不是实指,而是借指佛教所说的“妙音”。而“花雨霏”则是说花朵飘洒如雨,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里的“花雨霏”并非实指,而是借指佛教所说的“妙音”。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佛教术语,将佛教的妙音与盘谷寺的美景联系起来,从而将盘谷寺的美景与佛家的妙音相联系,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尾联两句写诗人对盘谷寺及其景色的感悟与理解。诗人认为盘谷寺中的美景并非如《济源赋》所言那样神秘莫测,而是出自自己的亲身体验与观察。“假藉”,意为凭借、借助。诗人用这一词语来表明自己并非凭空臆造、杜撰事实,而是有感而发、真实可信。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满足现状,反而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认识与理解是否准确。“至今”,表明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了。“不知非”,意谓到现在仍然无法确定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这里的“非”并不是否定的意思,而是表示无法确定的意思。诗人用这一词语来表明自己对盘谷寺及其美景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

这首诗以赞美盘谷寺及其美景为目的,但诗人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手法来描绘景物,而是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盘谷寺及其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与美感。此外,诗人还善于运用典故、引用诗句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与内涵。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流畅,韵律和谐悦耳,读来朗朗上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