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映眉痕浅,钗同鬓影斜。课儿晓起洗铅华。一任琐窗开尽,半帘花。
续史齐班女,知书比谢家。碧苔小径静无哗。想像当年韦母,隔轻纱。
绿映眉痕浅,钗同鬓影斜。
课儿晓起洗铅华。一任琐窗开尽,半帘花。
续史齐班女,知书比谢家。碧苔小径静无哗。想像当年韦母,隔轻纱。
注释:
- 在这首词中,“绿映眉痕浅”描绘了一幅女子梳妆后眉形柔和、眉毛颜色浅淡的画面;“钗同鬓影斜”则形容女子佩戴的发饰随着鬓角的轮廓而显得有些倾斜,增添了几分柔美之感。
- “课儿晓起洗铅华”中的“课”字可能意味着督促或命令孩子们早起洗漱;“洗铅华”指的是用肥皂水清洗脸上的脂粉和污垢,以准备新的一天。
- “一任琐窗开尽,半帘花”中的“一任”表示任由、不管的意思;“琐窗”可能指的是精致的窗棂,“半帘花”则是指半开的帘子上有花朵图案。
- “续史齐班女”提到的“续史”可能指的是继续记录历史的行为,而“齐班女”则是指出身贵族的女子,这里的对比可能反映了诗人对不同出身者的不同态度。
- “知书比谢家”中的“知书”指有学识,而“比谢家”则可能是将女子与历史上著名的女性学者或者贤妻进行比较,表达了对她们才学和品德的赞美。
- “碧苔小径静无哗”描绘了一条被绿色苔藓覆盖的小径,这里没有声音打扰,显得宁静而幽深。
- “想像当年韦母”中的“韦母”指的是唐代著名女性政治家武则天的母亲,这里诗人通过想象来表达对这位伟大女性的敬仰之情,而“隔轻纱”则进一步衬托出这种敬仰之情是遥远而又神秘的。
赏析:
《南柯子·雨中夜坐》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雨夜中的生活情景和个人情感体验。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人生感悟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绿映眉痕浅,钗同鬓影斜”运用了视觉和触觉的双重描写,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女子的形象,同时通过“眉痕浅”和“鬓影斜”这两个细节,传达出女子柔弱而温婉的气质。接着,“课儿晓起洗铅华”展示了一个家庭日常的情景,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教育以及清晨起床的忙碌,也体现了家庭的温暖和秩序。
随后,诗人通过“一任琐窗开尽,半帘花”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脱物欲的态度。在这里,诗人不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画面,而且通过“一任”这个词语传达了一种放任自流的心态,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超然。
接下来的诗句,“续史齐班女,知书比谢家”通过对比突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方面,“续史齐班女”可能指的是那些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女性,她们追求的是知识上的卓越而非物质上的富足。而另一方面,“知书比谢家”中的“比”可能意味着胜过,表明这些女子在才学上超越了古代名媛。
结尾部分,“碧苔小径静无哗”与开头形成呼应。这里的“静无哗”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述,更是一种内心的宁静。诗人通过对小径和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喧嚣尘世的超然和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刻感受。最后,“想像当年韦母,隔轻纱”这句则是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敬仰,韦母作为武则天的母亲,其形象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诗人在这里通过想象,表达了对于伟大人物的景仰以及对历史传承的尊重。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细节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哲理思考。诗人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雨夜的宁静与美丽,还引发了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