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里敲双杵。声槭槭、槛外落英堪数。旧雨人来,图书共赏,秋堂容与。题写遍宫笺、旋解带呼奴为黍。都不辨、谁鬓主。任邹衍谈天,东方谐口,收入龙眠麈尾,遂空今古。
看取。浮云如许。何须问、当年投杼。燕昭台畔,荆卿歌里,高城轮吐。酾酒酹金波、逢场不分年迟暮。人在琼楼玉宇。作达对西风,试把中原屈指,豪杰畴当旗鼓。

【注释】:

画屏秋色中秋,邵村过秋碧堂小饮。

帝里:京城。敲双杵:敲打着二只木桶(舂米)。声槭槭:形容击打的声音。槛外落英堪数:庭院中落花堆积如山。旧雨:指老朋友或故人。容与:闲适地。宫笺:宫中的信札。旋解带呼奴为黍:马上要吃黍饭了。黍:一种谷物,这里泛指饭菜。不辨:不能分辨。鬓主:发髻的主人,这里指妻子。邹衍谈天、东方谐口:古代邹衍主张宇宙是方的,不是圆形的,东方朔认为他荒谬,两人争论起来。收入龙眠麈尾:收进龙眠寺的麈尾(麈尾是一种拂尘)里。龙眠:在今江西宜春县西,有佛寺名“龙眠”。遂空今古:于是使古今都空虚了。看取。浮云如许。何须问、当年投杼:看到天上飘荡的浮云,又何必去追问当年齐景公是否相信乐毅的劝谏呢?当年投杼: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公孙接、田需和陈恒议论乐毅,有人不信他们的话,公孙接说:“我听说贤者治国用政,就像弹琴一样,先调弦再弹奏;如果弦不调好就弹,那么音准一定不准,而音不正又怎么能奏出美妙的乐曲?如今乐毅离开燕国,到齐国去了,他一定也把弦调好了,然后才弹起来的,否则他的音乐就一定会乱。”投杼:扔下织布机上的布,比喻怀疑、动摇。燕昭台畔:战国时燕昭王曾筑高台以招贤士,这里借指求贤若渴的燕昭王。荆卿歌里:荆轲刺秦的故事,这里指燕太子丹。高城轮吐:指战国时燕将秦舞阳被秦国扣留后,秦王问他的家乡在哪里,他说出自己的家乡,并指着车轮说:“这就是我的家乡”,秦王大笑,放他回去。酾酒:斟酒。酹金波:把酒杯中的美酒洒在金波之上祭奠。逢场不分年迟暮:碰到时机不同,年龄也就大不相同了。作达对西风:面对西风,表示无所作为。试把中原屈指:试着把中原各地的情况一一指点一下。豪杰畴当旗鼓:指英雄豪杰应当担任起战争的指挥棒。

【赏析】:

此词写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此时作者正隐居于上饶之龙眠山下的紫霄宫,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全词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政治和社会的淡泊态度,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和苦闷的情绪。

上片首句写词人在中秋佳节时在宫中宴饮赏月的情景,点明自己身在京师。接着描写了宫廷中宴会的气氛以及词人与故友相逢的喜悦心情。“帝里”三句写词人与老友相会,一同欣赏美景,共商国家大事。“题写遍宫笺”三句写词人与老友饮酒作乐,吟诗作文,十分惬意。“都不辨”三句写词人感叹世事沧桑,感慨时光飞逝,自己已白发苍苍,不再像昔日一样年轻有为。“任邹衍谈天,东方谐口,收入龙眠麈尾,遂空今古”四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词人的感慨之情,认为无论是邹衍的天圆地方论还是东方朔的谐谑之言都已无法改变现实,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让历史重新焕发生机。

下片开头写词人登高远望,只见天空中的浮云飘荡不定。“何须问、当年投杼”一句则表达了词人的豁达胸怀和豪放性格,他认为不必再去追究齐景公是否信得过乐毅的事情了。“燕昭台畔”两句写燕昭王求贤若渴,但最终未能实现。而“樽前”以下几句则表现了词人对时局的担忧和忧虑。他担心国家的前途未卜,因此只能暂时放下心中的忧虑,寄情山水,寻找内心的宁静。

整首词以写景为主,通过对宫廷宴会、故友相聚、登高远望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情怀和对世事无常的深深感慨。同时词中还运用了一些典故和成语,如“邹衍谈天”、“东方谐口”等,使词句更加生动有趣。此外,词中的一些词语也富有哲理意味,如“浮云如许”、“何须问”等,让人深思。总之,这首词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