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上游观乐,游鱼乐何如。
游人亦鱼类,其乐雅相于。
三潭澄秋水,掩映有菰蒲。
朝暾露城郭,波红一角铺。
炎凉到水国,鳞族为之趋。
凭栏忘归去,须知我非鱼。
诗句释义:
- 濠上游观乐,游鱼乐何如?
- “濠上”指湖边高台上,“游观”即观赏。“游鱼”指在水里自由游动的鱼。“乐何如?”表示这样的生活是否快乐。
- 游人亦鱼类,其乐雅相于。
- 这里的“游人”可以理解为人类,与“鱼”相对应,表现出一种比喻或象征意义,表达人类与鱼的快乐相似。
- 三潭澄秋水,掩映有菰蒲。
- “三潭”指的是西湖中的三个小岛,即小瀛洲、小南湖和三台莲庄。“澄秋水”描绘了清澈的秋天水面。“菰蒲”是水生植物,此处用来描写水面周围的环境。
- 朝暾露城郭,波红一角铺。
- “朝暾”是指早晨的阳光,这里用来形容阳光洒在城墙上的景色。“波红”则形容水面因阳光照射而呈现出红色。“一角铺”意味着水面被阳光染红的区域非常小。
- 炎凉到水国,鳞族为之趋。
- “炎凉”通常指季节变化带来的冷热感觉,这里用来描述水的冷暖变化。“鳞族”泛指水生动物或鱼类。“为之趋”意味着这些生物因环境变化而聚集或移动。
- 凭栏忘归去,须知我非鱼。
- “凭栏”指的是站在高处的栏杆旁。“忘归去”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不想离开这个位置。“知我非鱼”则是庄子的名言:“井蛙不可以语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冰者,笃于时也。”意在说明人不能以自己的狭隘视野去衡量广阔的世界,就像鱼儿不懂陆地上的广阔和复杂一样。
译文:
秋夜时分,我在湖边的高台上观赏游鱼嬉戏。游鱼在水中自在地游动,是不是觉得它们很快乐呢?其实我们人类也像它们一样,享受着生活的乐趣。三潭映入秋水之中,周围点缀着菰蒲。当朝阳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时,湖面呈现出红色。水国的冷暖变化让鱼群聚集在一起。站在高楼的栏杆前,忘却了回家的念头,要知道我并不是鱼。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人与鱼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诗中通过对湖光山色的描绘,以及人与鱼生活的对比,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同时,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传达了庄子哲学中的“物我一体”思想,即万物皆为一体,不应以己之见去评价他物。这种哲学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