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少别非为苦,也识归期近可必。宛转牵愁不自知,春蚕茧缚兰膏爇。
仰看众鸟定双翔,俯盼庭枝不单茁。嗟我与君同一身,一身形影如何别。
寻常相隔尚相忆,何况三秋千里阔。长路无情漫浩浩,芳时不觉去忽忽。
安能奋翅起高飞,到处相随勿相失。
【注释】
- 寄外:写给在外的亲人、友人的诗作。
- 明知少别非为苦,也识归期近可必:虽然知道离别的痛苦,但是也知道归期的必然。
- 宛转牵愁不自知:形容内心的忧愁像丝带一样缠绕着自己。
- 春蚕茧缚兰膏爇(ruò):春天的蚕吐出的是茧,而不是丝。比喻人的本性或本质不变。
- 仰看众鸟定双翔,俯盼庭枝不单茁:仰望天空看到众鸟在飞翔,低头看到庭院里的树木长势良好。
- 嗟我与君同一身,一身形影如何别:感叹我和他人都是同一个人,我们的身影和影子怎么能分开?
- 寻常相隔尚相忆,何况三秋千里阔:即使是平常的分别,也会思念;更何况这次是分别长达三年之久,距离远达千里之遥。
- 长路无情漫浩浩,芳时不觉去忽忽:漫长的道路没有感情地延伸开来,而美好的时光却不知不觉地逝去。
- 安能奋翅起高飞,到处相随勿相失:怎能奋起翅膀向上飞翔,无论到哪里都要相随不离,不要失散。
【赏析】
本诗以“寄外”为题,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期待。全诗语言朴实,意象生动,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首句“明知少别非为苦”,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认识和心理准备。虽然知道离别的痛苦,但是也明白归期的必然,因此并不感到悲伤。这种心态既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大度,又体现了他对友情的重视和珍惜。
次句“也识归期近可必”,进一步强调了归期的必然性。诗人坚信,不管多久的分离都会结束,所以并不害怕离别的痛苦。这种心态既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和决心,又体现了他对友情的坚定信念和信心。
接下来的句子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他的内心被忧愁所困扰,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这种矛盾的心情既表现了诗人的复杂情感,又体现了他对友情的深深眷恋。
接下来的两句则是对友情的赞美和祝愿。诗人希望他们能够像春蚕一样,始终保持本色不变;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兰膏一样,永远散发着香气。这种祝福既体现了他们对友情的深厚感情,又展现了他们的高尚品质。
诗人开始描述他们之间的距离。尽管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但他们的感情却依然紧密相连。这种描写既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坚持和执着,又体现了他的乐观和豁达。
接下来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他感叹时间的流逝是如此快速,以至于让人无法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种感慨既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又体现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决心和信念。他发誓要振翅高飞,无论到哪里都要紧紧相随,绝不失散。这种决心既显示了他的勇敢和坚定,又体现了他对友情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它不仅是一首抒情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启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