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大陆有一士,自名任公其姓梁。尽瘁国事不得志,断发胡服走扶桑。
扶桑之居读书尚友既一载,耳目神气颇发皇。少年悬弧四方志,未敢久恋蓬莱乡。
誓将适彼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问政求学观其光。
乃于西历一千八百九十九年腊月晦日之夜半,扁舟横渡太平洋。
其时人静月黑夜悄悄,怒波碎打寒星芒。海底蛟龙睡初起,欲嘘未嘘欲舞未舞深潜藏。
其时彼士兀然坐,澄心摄虑游窅茫。正住华严法界第三观,帝网深处无数镜影涵其旁。
蓦然忽想今夕何夕地何地,乃是新旧二世纪之界线,东西两半球之中央。
不自我先不我后,置身世界第一关键之津梁。胸中万千块垒突兀起,斗酒倾尽荡气回中肠。
独饮独语苦无赖,曼声浩歌歌我二十世纪太平洋。
巨灵擘地镵鸿荒,飞鼍碎影神螺僵。上有抟土顽苍苍,下有积水横泱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浏览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注上关键词的诗句,并精读这些词句,把握诗意。最后按照题目要求对所要赏析的句子进行赏析。本题中,注意重点字词:扶桑、共和政体、世界、太平洋。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是这首诗的题目。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其对于世界局势的认识和看法,表达了他对当时世界的忧虑和不安以及他对未来世界的期待之情。
首联:“士自名任公其姓梁。尽瘁国事不得志,断发胡服走扶桑。”诗人自命为任公(孙中山)、梁氏(梁启超)之辈,因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放弃旧式服饰,远渡重洋前往日本学习。这一句写出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与追求理想的执着。
颔联:“读书尚友既一载,耳目神气颇发皇。少年悬弧四方志,未敢久恋蓬莱乡。”在东瀛求学一年之后,诗人的视野更加开阔了,精神焕发了。诗人的志向也更加坚定了,不再留恋故乡。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未来的世界充满了期待。
颈联:“誓将适彼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问政求学观其光。”诗人决定去往那个实行共和体制的国家,去那里学习政治知识,希望在那里看到共和制度的光辉。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末联:“乃于西历一千八百九十九年腊月晦日之夜半,扁舟横渡太平洋。”诗人选择在1899年的一个夜晚出发前往太平洋彼岸,这是为了避开当时的战争时期。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和平的渴望。
尾联:“独饮独语苦无赖,曼声浩歌歌我二十世纪太平洋。”在赴美途中,诗人独自饮酒,独酌独吟,感叹自己身处新旧交替的时代,心中涌起千头万绪,于是高歌一曲,抒发自己的感慨。
【答案】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赴美留学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对于民主自由的追求,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对于时代变革的思考。
【赏析】
此诗是诗人赴美留学前所作,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自己前途的思考。首联写诗人立志报国却不得志,只得离开故土到国外求学;颔联写诗人在异国他乡的所见所闻,开阔了自己的视野,精神振奋;颈联表现了诗人决心去往那个实行共和体制的国家,去那里学习政治知识和观察它的政治状况;末联则写诗人在1899年一个夜晚出发前往太平洋彼岸,表现了诗人对于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