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遗迹与谁寻,雒下词人自古今。
中岳气生朝日湿,黄河声应夜钟深。
平时玉几升龙卷,几度瑶笙降鹤音。
无限兴亡无可说,一春闲对牡丹吟。
【注释】
洛阳:古都,今河南省洛阳市。
东都:指古洛阳。遗迹:遗迹指古代的遗址。谁寻:有谁寻找?
雒下词人:指洛阳一带的文人。自古今:从古至今。
中岳:嵩山,在河南登封县北,为五岳之一。气生朝日湿:中岳嵩山的灵气,使早晨的阳光更显得湿润。
黄河声应夜钟深:黄河的波涛声仿佛是夜晚钟声的回音。
平常玉几升龙卷:平时用玉制的托盘升献神像。玉几,即玉制的托盘。升,献神时用的盘子。
几度瑶笙降鹤音:几次听到仙鹤的声音。瑶笙,指精美的笙。
无限兴亡无可说:无数的兴亡故事,无法说得清道得明。
一春闲对牡丹吟:整个春天,都在悠闲地对着牡丹吟诗作画。
【赏析】
这是一首咏洛阳景物之作。洛阳,古称“九朝”之会、“十河”之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隋唐帝国的陪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都会。诗人借洛阳抒发对故国的眷念和对现实的忧虑,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愤不平之心和对盛世繁华的向往之情。此诗以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首联写洛阳的旧迹。洛阳,作为古都,有许多遗迹值得寻觅。诗人来到洛阳,面对满眼都是“东都遗迹”,不禁要寻觅一番。这两句看似平平常常,但其中却包含着深沉的意味,它既表现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留恋,又暗含着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失望。
颔联写洛阳的自然风光。中岳嵩山巍峨壮丽,其灵气充沛,能使晨曦变得更加明媚;而滔滔黄河波涛激荡,其声响似乎能与夜中的钟声相互呼应。这一联既描绘出洛阳的自然景观之美,又寄寓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颈联写洛阳的风物人情。诗人来到洛阳,看到许多文人雅士在闲暇之余吟诗作画,他们的作品或清新俊逸,或豪放激昂,各具风格。这一联既有对洛阳文风的赞美,也暗含着诗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失望。
尾联写洛阳的牡丹花。洛阳素有“花城”之称,牡丹更是洛阳的一张名片。诗人来到洛阳,看到满城的牡丹盛开,便情不自禁地开始吟诗作画起来。这一联既赞美了洛阳的花城之美,又寄寓了诗人对盛世繁华的向往之情。
全诗通过描写洛阳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念和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盛世繁华的向往之情。同时,这首诗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