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实天险,何人忘敌雠。
丧师无罪罚,乘乱更诛求。
已欠徐禧死,还防郭默谋。
精兵虽急渡,丑女任兹仇。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作者的观点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把握全诗内容,结合注释与译文,分析运用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第一句中的“天险”“忘敌仇”,第二句的“无罪罚”“乘乱更诛求”,第三句的“已欠徐禧死”“还防郭默谋”等都是诗人对台湾局势的概括。“精兵虽急渡,丑女任兹仇。”两句是说:即使精锐部队迅速渡过台湾海峡,那些美丽的女子也承担着报仇的使命。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决维护的决心。
【答案】
①天险:地势险要; ②忘敌仇:忘记了对敌人的仇恨。 ③丧师无罪罚:丧师,战败。无罪罚,没有过错。 ④乘乱更诛求:趁着动乱时期,更加地诛求。 ⑤已欠徐禧死:已经欠下徐禧一条命。⑥还防郭默谋:还提防郭默的阴谋。⑦精兵虽急渡:虽然精锐部队迅速渡海。⑧丑女任兹仇:丑陋的女子承担着报仇的使命。
译文:
此地实天险,何人忘敌仇。
丧师无罪罚,乘乱更诛求。
已欠徐禧死,还防郭默谋。
精兵虽急渡,丑女任兹仇。
赏析:①此诗前四句写台湾形势,后六句抒写诗人的爱国情怀。首联以议论入诗,指出台湾形势险要,谁忘记敌人仇就有罪。颔联紧承上文,提出问题,不从正面描写,而是从反面落笔,强调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暗指了朝廷偏安一隅,不敢正视现实。颈联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的立场:“已欠徐禧死,还防郭默谋。”尾联承前启后,点明了主题,表明诗人决心为收复失土,不惜一切。
②此诗起句突兀而起,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的坚定信念,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