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卮如雪溶溶白。卮酒还同色。水云影里叩船舷。无情月也解相怜。为人圆。
垆头肯典鹴裘否。归取文君酒。碧桃花下醉摩娑。秦筝赵瑟倚声歌。乐谁多。
【注释】
虞美人··锡山舟中独酌:词牌名,此为《虞美人》的别名。“锡山”即无锡,在今江苏省境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故乡。“独酌”即独自饮酒。“玉卮如雪溶溶白”:用“玉卮”、“雪溶溶”来形象地描绘酒液清澈明亮。“卮酒还同色”:酒杯中的酒和水一样清澈。形容酒质清纯透明,晶莹洁白。“水云影里叩船舷”,“叩船舷”指敲击船边。“水云”指水面上飘动的水汽,“影里”指水中的倒影。“无情月也解相怜”,月亮也懂得同情人,愿意为人解愁。“为人圆”。“为人”指自己,“圆”指酒。“为人圆”意谓自己的酒像满月一样圆圆的、晶莹剔透。“垆头肯典鹴裘否,归取文君酒”。“垆头”指卖酒的地方,“典鹴(xiǎn)裘”意为典当皮衣。典当皮衣是为了换取钱,而典当皮衣的钱又是用来买酒喝,所以这里的典当皮衣是指典当了皮衣去换酒。苏轼在这里用典,既表明他当时的生活状况很艰难,又表示他要借酒浇愁以排遣郁闷的心情。典当皮衣去买酒,可见其生活之窘迫。“碧桃花下醉摩娑,秦筝赵瑟倚声歌。”“碧桃花下醉摩娑”是说在碧桃花下,醉酒后用手轻轻抚弄着琴弦。“秦筝赵瑟倚声歌”,用秦筝、赵瑟弹奏着曲子唱歌。“秦筝赵瑟”指乐器,古代有几种著名的古琴,分别是秦琴、汉瑟、宋琴等。“倚声歌”指按琴声唱出歌曲。“为谁多”,意思是为什么这么多的人要来听歌呢?“为谁多”,即“为谁乎?”“为谁乎”是反问句,表示不知道为谁而唱,但作者心中明白,是为东坡自己而歌唱。“谁多”与“谁乎”意思相同。“乐谁多”,就是“乐谁乎”的意思。“谁多”,即“谁乎”?“谁乎”即“谁呢”。这里苏轼运用反问的手法,表现了他内心复杂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忧患意识。
【赏析】
《虞美人》是词牌名,此为《虞美人》的别名。“锡山”,即无锡,在今江苏省境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故乡。这首词大约作于苏轼晚年贬谪惠州时所作,是一首描写自己独酌的词。全词以写景起兴,以抒情为主,通过对酒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开头两句:“玉卮如雪融溶白。卮酒还同色。”用“玉卮”、“雪溶溶”来形象地描绘酒液清澈明亮。“卮酒还同色”意思是说酒杯中的酒和水一样清澈。形容酒质清纯透明,晶莹洁白。接着三、四两句:“水云影里叩船舷,无月也解相怜。”“叩船舷”“相怜”,都是说击打船舷的动作,“相怜”是说月光也懂得同情人。“无情月也解相怜”,月亮也懂得同情人,愿意为人解愁。这几句写词人击打船舷,击打的是水波荡漾的江面,击打的也是明月,而明月却懂得同情人,愿意为人解愁。“为人圆”,“为人”指自己,“圆”指酒。“为人圆”意谓自己的酒像满月一样圆圆的,晶莹剔透。这里苏轼用“为人圆”一词,既表明他当时的生活状况很艰难,又表示他要借酒浇愁以排遣郁闷的心情。
词人写到:“垆头肯典鹴裘否,归取文君酒。”“垆头”,是酒店的意思;典当皮衣,去买酒喝。典当皮衣是为了换取钱,而典当皮衣的钱又是用来买酒喝,所以这里的典当皮衣是指典当了皮衣去换酒。“文君”指卓文君,是汉代著名才女之一,她曾与司马相如私奔,后来被迫回到娘家,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表达对卓文君的眷恋之情。“垆头”,是酒店的意思。苏轼在这里用典,不仅表明他当时的生活状况非常窘迫,而且表明他要用典来自我安慰和排遣忧郁的心情。典当皮衣去买酒喝,可见他的贫困之状。
下片开始三句:“碧桃花下醉摩娑,秦筝赵瑟倚声歌。”“碧桃花下醉摩娑”是说在碧桃花下,醉醺醺地摸着琴弦弹拨。“秦筝赵瑟倚声歌”,用秦筝、赵瑟弹奏着曲子唱歌。这几句写词人喝酒后弹奏古琴、奏响筝瑟的情景。其中“碧桃花下醉摩娑”,是说在碧桃花下,醉醺醺地摸着琴弦弹拨。“秦筝赵瑟倚声歌”,用秦筝、赵瑟弹奏着曲子唱歌。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词人的醉态。“倚声歌”的意思是根据乐曲的声音唱歌。“为谁多”,意思是为什么这么多的人要来听歌呢?“为谁乎?”“谁乎”即“谁呢”?这里苏轼运用反问的手法,表现了他内心复杂的情感。
词人说:“谁多,谁乎?”“谁乎”,即“谁呢”?这里苏轼运用反问的手法,表现了他内心复杂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忧患意识。
这首词写词人在锡山舟中独酌的情景。上片写饮酒之态和环境,下片写饮酒之情和所感。全词风格清丽明快,情真意挚而又含蓄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