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披重裘,凝寒堕人指。
北辰换枢纽,鳌足正南徙。
积气俄已倾,星辰乱天纪。
温风久不至,邹衍冻其齿。
凤鸟忽无声,伶伦寒其耳。
【赏析】
此诗为咏时令之作。首四句写深秋时节的景色,后八句抒写时令已晚,温风不至,邹衍冻齿,伶伦冻耳的苦况。
“九月披重裘,凝寒堕人指。”这两句是说:深秋九月份天气寒冷,穿着厚重衣服仍感到寒冷,寒气侵入肌体,以致使人手指发僵。“凝”字形容天气寒冷之状,“堕”字则写出了寒冷之甚,以致手指僵硬如木,动弹不得。
“北辰换枢纽,鳌足正南徙。”这两句是说:北极星的轨道在转动,巨鳌的脚向北移动,正好从南方移过。北极星是天空中一颗最亮的星星,古人认为它位于天极(地轴延长线的交点)上。北极星在天上转圈的时候,其轨迹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在空间的运动,而北极星的转动又与地轴运动有关。古代人们认为地轴和天极之间有一根看不见的线连在一起,这条线叫做枢纽,即地轴与天极之间的交点。由于北极星在绕着这个枢纽转动,因而它的运行速度比地轴快得多,当它在地面上移动的时候,我们却感觉不到。所以诗人用“换枢纽”比喻地轴和天极之间的联系突然改变,好像北极星的运转速度一下子加快了。而“鳌”,即传说中的大龟或大海龟,这里借指南极。“鳌足正南徙”就是说大龟的足迹已经移到了南方。
“积气俄已倾,星辰乱天纪。”前两句说北极星的运行速度变快之后,现在又发生了另一种变化:积存的气体忽然倾倒了,使天体的位置失去了正常的秩序,出现了混乱。这两句以积存的气体被倾倒来比喻积存的天象物质被颠覆。“星辰乱天纪”是承接第三、四句而来,说的是星辰的位置已经失去了正常的秩序,出现了混乱。
“温风久不至,邹衍冻齿。”这两句是说:温暖的春风久久吹不来,邹衍的舌头都冻住了,再也说不出话来了。“邹衍”指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学者邹衍,他主张阴阳五行学说,主张“五德终始”(即五种相生相克的德性支配着宇宙万物的盛衰),并以此解释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冻齿”就是牙齿冻结的意思。“温风久不至”说明春风吹来的春天还没有到来,气候还是非常寒冷。
“凤鸟忽无声,伶伦寒其耳。”这两句是说:凤凰忽然不鸣叫了,伶伦的耳朵也冻得不听使唤了。“凤鸟”指的是凤凰一类的鸟儿,“伶伦”是传说中发明乐器的人名。“寒其耳”的意思是伶伦的耳朵冻得听不见了。
【注释】
九:数词。十位数字;泛指九个。
披:穿;穿着。
重裘:厚衣;多指冬天穿的厚棉袄。
凝:冷;凝结。
堕:僵;僵硬;僵硬得像木头一样。
北辰:北极星。古人认为是天的正中心,因在天球上居北,故称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
枢机:“枢”同“机”,机要,枢纽。
“换枢纽”:比喻地轴和天极之间的联系改变。
鳌足正南徙:大龟(鳖)的脚向南方移动。
积气:积聚的气流或天体物质。
天纪:天文律度。
邹衍:春秋战国之际的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好谈天下事”。《汉书·艺文志》列有他的书13家24篇。《汉书·五行志》:“邹衍言‘五德转移’,偶合之应,不可证见然也。”颜师古注云:“邹衍之言曰:‘五行之气各主岁……土用事,其虫鳞;金用事,其虫羽;木用事,其虫倮;火用事,其虫鳞;水用事,其虫羽’。”
温风:暖风。
邹衍冻齿:邹衍冻僵了牙齿。
凤鸟:凤凰一类的鸟类。
伶伦:传说中制乐立声的乐官,姓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