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非我乡,衡霍久见隔。
升高望四野,但有狐狸迹。
莝彼豢龙刍,秣马将安适。
盛年亦须臾,前路转见逼。
还顾望灵台,芜草已盈尺。
灵台尚不存,憔悴敢自惜。

【注释】

燕、赵:这里泛指北方,古代燕国和赵国的地界。我乡:我的故乡。衡霍:这里泛指北方,古地名。久见隔:长久不见。升高:登上高处。望四野:看四周田野。莝彼豢(huàn)龙刍(chú):喂马吃草。莝:喂。豢:饲养。刍:饲草。秣马:喂马。将安适:怎么样才能使马匹舒服些。盛年:壮年,青春时期。须臾:片刻,一会儿。前路:前方的路。转见逼:反而显得紧迫起来。还顾:回头。望灵台:回头看望祖先留下的祭坛。芜(wú):长满野草。灵台尚不存:祖先留下的祭坛已经不存在了。尚:已经。憔悴(qì chuāi):形容因忧伤而身体消瘦。敢自惜:有什么可吝惜的呢?

【赏析】

此诗首联两句写“我”在北方的所见所感;颔联两句写对北方的思念;颈联写“我”思归心切;尾联抒发“我”的悲愁和无奈。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而沉痛,风格苍凉悲怆,反映了边塞将士思乡忧国的情怀。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乡时所作。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我”在燕赵之地的所见所感。诗人从自己身处异乡,感到陌生,进而想到燕赵之地不是自己的故乡,因而产生了生疏、孤独之感。接着又从远处眺望北方,只见一片旷野中,只有狐狸留下的脚印,这又给“我”一种荒凉、空旷之感,更增加了“我”的孤寂之感。

中间两联,写“我”的思归之情。诗人从眼前的实际出发,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对燕赵的思念之情和对家乡的依恋之情。上联写“我”想喂马吃草,但不知怎样才能使马舒服些;下联则写“我”回头望望祖先留下的祭坛,但祭坛已不复存在了。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之情和对祖宗的怀念之情。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诗人情感最为深沉的部分。诗人说,我现在虽然还很年轻,可是前路却越走越窄,越来越逼近,使我不得不回过头来看看祖先留下来的祭坛,看看那已被荒草覆盖的祭坛。这两句既是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总结,又是诗人对现实的思考和感慨。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前途的忧虑和不安,对过去的留恋和不舍,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我”在燕赵之所见所感以及“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忧虑和不安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