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青峰在,能逃乱世名。
江河消酒力,天地托钟声。
彭泽官三月,柴桑老一生。
为伤孤竹子,何以不躬耕。

过渊明先生墓道(其一)

诗句

唯有青峰在,能逃乱世名。
江河消酒力,天地托钟声。
彭泽官三月,柴桑老一生。
为伤孤竹子,何以不躬耕。

译文

只有青山依旧,才能逃避乱世之名。
江河的波涛已将往日的酒意冲淡,天地间传来钟声,仿佛在诉说着时光流转。
在任彭泽县令的三年间,我在柴桑过着平淡的生活。
我依然无法忘怀那孤独的竹子,为何不亲自耕种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陶渊明的作品,诗人曾灿通过对陶渊明墓地的描写,表达了对陶渊明高洁品质的敬仰。首句“唯有青峰在”,以青峰比喻陶渊明的人格魅力,表明他虽然身处纷扰的世事中,但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清纯与高远。紧接着,“江河消酒力,天地托钟声”两句,诗人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来暗喻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同时也象征着陶渊明超脱世俗、归隐田园的精神风貌。

诗中的“彭泽官三月,柴桑老一生”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在官场上的无奈与感慨。尽管他在彭泽任职期间只有短短三个月,但他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最为充实的时光。而在柴桑的隐居生活则展现了陶渊明追求简朴生活的志向。

最后两句“为伤孤竹子,何以不躬耕”则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生活态度的深深敬意。面对孤独的竹子,诗人不禁感叹:“何以不躬耕?”这既是对陶渊明生活方式的肯定,也是对他自己生活态度的一种反思。

《过渊明先生墓道》不仅是一首赞美陶渊明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它通过描绘陶渊明的墓地、自然景观以及个人生活,展现了诗人对陶渊明高尚人格和生活态度的崇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