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江水腻于油。是人愁。是侬愁。侬若愁时,江水不分流。料得天边今夜月,照江上,冷鸳鸯,双白头。
白头白头情未休。花一楼。月一楼。梦也梦也梦不到,谁怨灵修。只恨东风,吹远木兰舟。那日湘纹帘影瞥,分一剪,眼中波,各自秋。

【译文】

潇湘江水油一样地腻。是人愁,是侬愁,我若愁时,潇湘江水不会分流。料想天边今夜月圆,照江上冷鸳鸯双双白头。

白头白头情未休,花一楼、月一楼,梦也梦不到,谁怨灵修?只恨东风,吹得船儿远去。那日湘纹帘影瞥,分一剪,眼中波,各自秋。

赏析:

此篇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冬。作者在湖南任职期间,曾与友人相聚湘江。当时作者正为官不显,心情郁闷。这首《江城梅花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潇湘江水腻于油。”起句即言其景。潇湘之江水,因受洞庭湖泥沙淤积影响,水流缓慢,故有“腻”字形容之。“是人愁。是侬愁。”两句言其情。“侬”为自称,“愁”指愁闷。“侬”字用得很巧,既表明了作者的身份,又表现了作者的心境。“侬若愁时,江水不分流。”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若”字用得也很妙,既表现了作者的敏感和多疑,又表现了他的多愁善感。他担心自己愁闷的情绪会传染给江水,使江水也变得忧郁起来,从而影响湘江两岸的人民。“料得天边今夜月,照江上,冷鸳鸯,双白头。”这四句写月光。月光皎洁明亮,照在江面上,冷气袭人。江上的鸳鸯,被月光照得银装素裹,宛如一对双白头的老夫妻。这里用“冷”字来形容月光对鸳鸯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使鸳鸯显得更加美丽动人,更使鸳鸯感到孤独凄凉。作者以鸳鸯的白头来比喻自己的愁闷,可见他的愁闷之深重了。

“白头白头情未休。”这两句写男女之情。“情未休”指男女之间的情感没有停止过。这一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作者通过描写江水的流动、月亮的变化以及鸳鸯的形象来表现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然而,这种情感却无法得到满足和解脱。“花一楼、月一楼,梦也梦不到,谁怨灵修?”这三句写梦境。“梦也梦不到”指男女之间的情感无法通过梦境来实现。“谁怨灵修?”这是全词的最后一句也是最重要的句子。它表达了作者的愤懑和不平。“谁怨?”是反诘句,表示质问。“灵修”指神灵,这里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精神恋爱。作者在这里借屈原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他认为男女之间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和解脱是由于神灵的安排和控制。这是一种迷信思想,但在当时却非常普遍。因此,作者在这里借屈原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他认为男女之间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和解脱是由于神灵的安排和控制。这是一种迷信思想,但在当时却非常普遍。因此,作者在这里借屈原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抒发个人感情的作品。它以潇湘江水为主体,通过对江水、月色、鸳鸯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男女之间的深厚情感的渴望和追求。同时,诗中的一些词汇和修辞手法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江城”一词暗示了作者的家乡;“潇湘”一词则暗示了湘西地区的美丽景色和独特文化;“腻”字则形象地描绘了湘江水的清澈和纯净。此外,诗中的一些词汇和修辞手法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灵修”一词在古代常用于表达男女之间的情感;“梦也梦不到”则暗示了梦境的虚幻和不可实现性;而“谁怨灵修”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愤懑之情。总之,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意义,成为了元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