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奴碛外秋声送,桑干一条河水。落日共登台,黯幽州千里。飘蓬吾与尔,怨关柳、只催征骑。雁外天低,蛩边人瘦,马嘶愁起。
击筑少年场,今何似、人海两鸥而已。自古帝王州,只消磨才子。劝君须醉耳。况有个、双鬟能倚。听今夜、画角吹寒,变一天霜气。

【注释】

狐奴:古地名,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桑干河发源地。秋声:秋风声。

飘蓬:随风飘动的蓬草,比喻漂泊无定。尔:你。柳:指柳树。催征骑:催促行旅。雁外:指雁门之外。天低:指夜幕降得很低。蛩边:蟋蟀旁边。人瘦:形容因思乡而消瘦。

双鬟:指女子的发髻。倚:凭靠。画角:古代军中用木制成的管乐器,声音哀婉。霜气:形容秋天的寒冷气氛。

【赏析】

这首词作于北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年)。沈伯华是当时一位著名的歌妓,词人与她交好,此词就是作者送别沈伯华时所作。

上片写送别的情景和感受。“狐奴碛外秋声送”三句,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节令。“秋声”,即秋风声。“秋声”在这里并不是实写,而是虚写。“桑干一条河水”两句,由“秋声”联想到眼前所见。“秋声”与“河水”相对应,“桑干”与“河流”相联系,使送别的场景更加凄清动人。“落日共登台”,是说两人在傍晚时分一起登上高台远望。“黯幽州千里”一句,描绘了广阔的空间和深沉的情感,表现了送别之人无限惆怅、依依不舍的心情。最后两句“飘蓬吾与尔,怨关柳、只催征骑”,以“飘蓬”自比,表明自己像蓬草一样飘泊不定;以“关柳”喻人,说明离别的原因是因为思念对方;以“催征骑”(指催促行旅)来结束全词,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

下片主要抒发送别之际的感慨。“击筑少年场”三句,由送别转入宴饮之乐,但这种欢聚并不能冲淡彼此间的感情。“今何似”三句,又从宴饮回到送别,感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自古帝王州,只消磨才子”两句,是对历史人物的评述,意谓自古以来帝王统治之地,不过是消磨人才之所。“劝君须醉耳”一句,劝友人不必为离别而悲伤,要借酒浇愁。“况有个、双鬟能倚”两句,以美人依偎自己的情态,暗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听今夜、画角吹寒,变一天霜气”两句,以画角之声、霜气之寒来衬托自己心中的离愁别绪。

全词融写景、抒情、咏怀为一体,以送别为中心事件,抒写了离别之时的悲凉情怀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感人,艺术感染力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