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班马鸣,边草萋以绿。
战士戍龙庭,秋高肥苜蓿。
不见汉家营,但见秦时月。
古驿零杨柳,我室已蟋蟀。
代马与越鸟,苦思故林宿。
玉门有飞雁,尽唱征人曲。
征人远未归,霜雪寒无衣。
君思古离别,岁暮定何依。
【注释】
1、朔风:北方的寒风吹。班马:战马鸣叫。
- 边草:边境的草。萋(qī)以绿:形容草色茂盛。
3、战士:戍守边疆的士兵。龙庭:匈奴王庭在今俄罗斯境内,这里借指边关。
4、秋高:秋日天清气爽。肥苜蓿:肥美的苜蓿,这里指丰收的庄稼。
5、不见汉家营:不见汉朝的军营。
6、但见:只见。
7、秦时月:秦汉时的月亮。
8、古驿:古代驿站,古代传递公文和军事信息的站所。零杨柳:柳树长出新枝。
9、代马:北方的马。
10、越鸟:南方的鸟。
11、苦思:深切思念。
- 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 征人曲:征人的悲歌,即《胡笳十八拍》。
14、定何依:一定在哪里依从呢?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前四句写景:朔风凛冽吹动班马长鸣,边地的草原一片葱茏茂密;士兵们戍守在边关,秋天收获了丰盛的苜蓿。后六句写情:“我”在异地他乡,看不到家乡的景象,只看到秦汉时的明月,古驿站上杨柳青青,而自己却住进了空寂的房屋。“代马”“越鸟”都思归,只有“我”身在他乡,不能回家,只能寄希望于飞雁能将消息带给家人,让他们知道“我”正在为保家卫国而奋斗,并希望他们不要因为思念而受苦。最后两句写“我”的无奈和辛酸。
诗的前两句描写边塞的荒凉。“朔风”二字渲染出一幅寒冷的冬日景象,“班马鸣”则表现了将士们在北风中行军时的艰苦。这两句虽然只是客观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但却为后面的抒情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诗人通过描绘边关的荒凉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边草萋以绿”一句,用“萋”这个字来描述边草的颜色,既写出了边关草木丛生的景象,又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而“战士戍龙庭”一句,则描绘了战士们守卫边疆的情景,进一步衬托出了边关的荒凉和寂寞。
诗人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继续深入描写自己的思乡之情。“不见汉家营”一句,表达了他无法见到家乡的繁华与繁荣,而只能看到秦汉时的明月;“但见秦时月”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这里的“秦时月”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这种对历史的回顾,使得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深沉和复杂。
诗人又通过描绘古驿站上的杨柳和自己的居室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古驿零杨柳”一句,描绘了古驿站上的杨柳随风摇曳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而“我室已蟋蟀”一句,则描绘了自己居处的凄凉,让人感到一种孤独和无助。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突出和鲜明。
诗人以“代马与越鸟,苦思故林宿”一句来结束全诗,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怀念。这里的“代马”和“越鸟”都是北方的鸟,它们都在思乡,而“故林宿”则是指它们曾经生活过的家园。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向往和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边关的描写和对家乡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它既有对历史的记忆和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期盼和憧憬,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优秀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