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晨食指动,水族来江湖。主人出宴客,四座咸欢娱。
座客且勿欢,主人起长叹。昔居江城二十年,高秋置酒西楼前。
黄州估船日西上,水乡风味夸时鲜。晓市喧呼盈筐卖,百钱已得十数辈。
红姜紫蓼纷堆盘,往往舆台足沾溉。自从盗起西南隅,鼋鼍蹴踏风涛粗。
下逮蕲黄上沔鄂,稻田万顷成荒芜。渔师贾客久奔窜,讵有簖火明菰芦。
今年江汉贼甫退,鲂鲤差可充官厨。下游咫尺当相失,何况荆台路遥隔。
公然蒲缚能远致,分与间官添食籍。浔阳九派声喧豗,连云战机临江开。
刍茭馈餫苦不给,戈甲转斗何有哉!茫然对案令心哀。

【注释】

侵晨:早上。食指动:指食欲发动。水族:泛指水族动物,即蟹。江湖:指江湖水域,这里借以指代江州。主人:指诗人自己。宴客:设宴招待客人。咸欢娱:全都欢乐愉快。座客:在座的客人。长叹:叹息。昔居江城:过去住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二十年:二十年前。高秋:深秋。置酒:摆酒宴。西楼:指江州的西楼。黄州估船:指运送货物的船只。日西上:每天傍晚往西去。水乡风味:指水乡地方的风土人情。时鲜:应时的新鲜物品。晓市:黎明的市场。喧呼:大声呼喊。盈筐卖:装满一筐出售。百钱:一百文钱。十数辈:十几担。纷堆盘:形容菜肴繁多,堆积满大盘。舆台:车驾、轿子等。沾溉:沾湿了车驾、轿子等。盗起:指安史之乱爆发。西南隅:指长江中下游一带。鼋鼍:大鳖一类的水生动物。蹴踏:践踏。风涛粗:风浪汹涌澎湃。下逮:向下遍及到。蕲黄:指湖北黄州一带。上沔鄂:指向北到达沔江、汉江一带。稻田万顷:指大片良田。成荒芜:变成了荒芜的土地。渔师贾客:指从事捕鱼和运输的人。奔窜:逃散。讵有簖火:哪里有防御工事?簖火:指木栅、栅栏之类的防御工事。明:通“燃”,点燃。菰芦:一种水草。浔阳:今江西南昌,是古代的浔阳县,这里借代浔阳江。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声喧豗:水势汹涌澎湃。连云:高入云霄。机开:指江面开阔。刍茭:喂牛的饲料。馈餫:赠送给客人的食物。苦不给:供应很困难。戈甲:兵器铠甲。转斗:转战。何有哉:哪有呢?茫然:失意的样子。对案令心哀:面对案板,心里感到悲哀。

【赏析】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当地人民遭受兵祸后所遭受的灾难,并表达了自己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质朴生动,感情深沉凝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一句“侵晨食指动”,点明写诗的时节。清晨,人们的食欲就开始发动,这是自然规律。但此时人们的心情却异常沉重,这是因为“水族来江湖”。“水族”指的是水乡的水生动物,如鱼、虾、蟹等,它们聚集在江湖里,说明当地的水产丰富,人们可以依靠这些水产品维持生活。然而,这美好的景色却被战乱破坏了。接下来,作者描述了战乱之后的景象:“主人出宴客,四座咸欢娱。”在和平时期,主人会请来客人设宴招待,大家都很高兴地聚在一起享受快乐的时刻。但现在,主人却独自叹息,因为他失去了往日的快乐时光。这一句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失落感和痛苦。

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描绘了战乱带来的破坏:“昔居江城二十年,高秋置酒西楼前。”诗人回忆自己在江州度过了漫长的岁月,那时秋天的时候他会在西楼前摆酒宴招待客人。那时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但现在这一切都已经消失,只剩下一片废墟,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痛心。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战乱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三句“黄州估船日西上,水乡风味夸时鲜”,“黄州估船”是指运送货物的船只,这里指的是黄州地区运送货物的情况。“日西上”表示这些货物都是从远处运来的,说明当时黄州地区的商业繁荣昌盛。但战争使得这一切变得不可能,因为“水乡风味夸时鲜”只能成为过去的回忆。这句诗反映了战乱对当地经济和商业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美好记忆和怀念。

第四句“晓市喧呼盈筐卖,百钱已得十数辈”,描述了清晨市场的情景。市场上充满了喧嚣和热闹的气氛,人们忙着叫卖着各种商品,满载而归。然而,这些商品的价格却非常便宜,“百钱已得十数辈”。这里的“十数辈”指的是十多个单位,也就是几十枚钱。这种廉价的商品吸引了大量顾客,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增加数量来满足市场需求。这句话既体现了市场的繁荣,又反映了战争对经济的冲击。

第五句“红姜紫蓼纷堆盘,往往舆台足沾溉”,“红姜紫蓼”是两种常见的蔬菜,它们被放在盘子里供人享用。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这些新鲜的蔬菜价格低廉,甚至“往往舆台足沾溉”。这里的“舆台”指的是车马等交通工具,意味着这些蔬菜便宜到连车马都可以用来装运它们。这句话反映了战争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种植其他作物而转向种植这些便宜的蔬菜,从而影响了整个农业的发展。

第六句“自从盗起西南隅,鼋鼍蹴踏风涛粗”,描述了战乱爆发后的情况。安史之乱发生在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在这场战争中,许多无辜的百姓被杀害或被迫流亡他乡,这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混乱和恐慌之中。这里的“西南隅”特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战乱的中心地带。这里的“鼋鼍蹴踏风涛粗”形象地描绘了战乱对江面上波浪的冲击,以及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第七句“下逮蕲黄上沔鄂,稻田万顷成荒芜”,继续描述了战乱的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从湖北的蕲县(今湖北蕲春)一直到黄州的鄱阳湖一带,都是战争的中心区域。在这里,原本肥沃的稻田变成了荒芜的土地,这说明了战乱对农业生产的巨大破坏作用。

第八句“渔师贾客久奔窜,讵有簖火明菰芦”,描述了渔民和商人长期逃亡的结果。战乱使得他们无法安居乐业,只能四处漂泊求生。这里提到的“簖火”指的是用竹篾编织成的栅栏之类的防御工事,用来保护农田不受野兽侵袭。而“菰芦”是一种水生植物,通常生长在湖泊和河流中。由于战乱的破坏,这些水生植物也被破坏殆尽。这句话反映了战乱对于人民生活的影响,使得他们失去了家园和生计。

第九句“浔阳九派声喧豗,连云机开”,描绘了长江流域的壮丽景色。这里提到了著名的庐山南面的九个山口,当江水冲刷山体时,声音如同雷鸣般轰鸣;同时,长江水面宽阔,如同天际一样高远。这里的“九派”指的是长江的九条支流,而“连云机开”则形容江面的广阔和壮观。这句诗不仅展现了长江的自然景观,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第十句“刍茭馈餫苦不给,戈甲转斗何有哉”,总结了全文的内容。这里提到战乱使得人们的生活困苦不堪,连最基本的粮食供应都难以保证。而那些身穿盔甲的士兵却在战场上辗转奔波,他们的辛苦劳作似乎毫无意义可言。这句话既体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困扰,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视之情。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诗人以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人民的关爱之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王建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