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桃无修干,芳桂无直枝。
世人悦心目,翻以屈曲奇。
缅彼百尺桐,高耸凌云姿。
攀折无傍依,菁华空尔为。
声色两俱淡,况复摇落时。
不惜焦作琴,为君理朱丝。
牙旷不可作,千秋谁与期。
【注释】
夭桃:夭折的桃树,没有长成结实的样子。
修干:树干挺直,有棱角,这里指桃花的枝干。
芳桂:芳香的桂花,没有直干,这里指桂花的枝干。
悦心目:令人高兴。
翻(fān)以屈曲奇:反其道而行之。
百尺桐:高大的梧桐树。
攀折:攀援、折断。
菁华:花蕊和果实。
声色两俱淡:声音和颜色都淡泊。
况复:何况。
摇落时:树叶凋零的时候。
焦作琴:用火烤来磨琴弦,使琴弦变细。
牙旷不可作:象牙做成的乐器不能用了,这里指琴音高亢激越。
千秋谁与期:谁能和我一起欣赏这美妙的琴音呢?
【赏析】
《感兴》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诗中描绘了多种植物的特点,并由此引出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感叹。前两句写桃、桂虽美却不能久存,后两句写梧桐虽高却不能常绿,最后借琴声抒发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深忧虑。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十分明确,就是强调事物的无常,告诫人们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同时,也反映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求新求变的思想。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中多次提到“无”字,说明万物都是短暂的,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突出这种短暂性。例如第二句中的“无修干”是指桃树不经过修剪,就失去了应有的美丽;第三句中的“无直枝”则是指桂花不经过修剪,就不能成为优美的风景。同样,第四句中的“无傍依”是指梧桐树不能依靠任何支撑物而独自生长;第五句中的“空尔为”则是指梧桐树虽然高大但却没有实际用途。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万物短暂的感慨。
第六至第八句进一步描绘了梧桐树的高峻形象。第七句中的“攀折无傍依”是指梧桐树无法攀援或攀折,只能任其自然生长;第八句中的“菁华空尔为”则是指梧桐树上的花果虽丰富却无法采摘。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梧桐树的高大威严。
第九至第十句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声音、色彩的淡薄之感。第九句中的“声色两俱淡”表示声音和颜色都已经变得平淡无味;第十句中的“况复摇落时”则是说在树叶飘落的季节里,声音和颜色更是显得暗淡无光。这种淡薄之感不仅让人感到寂寞,而且让人感到空虚。
第十一句中,诗人以“焦作琴”来形容琴音的高昂激越,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琴音的喜爱;第十二句则以“牙旷不可作”来形容琴音的高亢激越,难以被模仿。这里的“牙旷”可以理解为象牙制成的乐器,而“不可作”则是指它已经无法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描写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一句“千秋谁与期”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感慨。他认为自己的一生如同梧桐树一样孤独而漫长,没有知己可以与之共同度过时光。这种感慨不仅让人感到悲凉,也让人感到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