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鳞潜深池,好鸟鸣高枝。
物性无改移,安知彼是非。
化声不相待,和之以天倪。
青蝇止樊棘,白璧生瑕疵。
良由势使然,扁石履斯卑。
何不矫健翮,高举盘天嬉。
冥冥千仞冈,弋人何篡之。
【注释】
巨鳞潜深池:指鱼。
安知彼是非:怎么知道他们(鱼和人)是好的还是坏的?
化声不相待:万物的生息变化,不需要等待什么。
和之天倪:指顺应自然规律。
扁石履斯卑:比喻地位低微的人,如一块扁石一样,只能踩在脚下,不能超越。
矫健翮:高飞远翔的样子。
盘天嬉:盘旋在天空中嬉戏。
千仞冈:很高的山。
弋人:射箭的人。
篡之:夺取。
【译文】
鱼潜藏在深水池里,鸟儿停留在高枝头。
事物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怎能知道他们的是非好坏呢!
事物的变迁不须等待,要和顺自然规律。
青蝇停在荆棘上,白璧上出现了瑕疵。
这都是由于势力使然,低贱的石头被人踩在脚下。
为什么不高飞远逝,像鸟儿那样在天空中嬉戏?
那高耸入云的大山,被射箭的人轻易地取走。
【赏析】
此诗通过描写鱼儿、鸟儿、青蝇、白璧等物的不同命运,借以抒发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全篇以物喻人,借景言志,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自由、追求理想生活的强烈愿望。
首联“巨鳞潜深池,好鸟鸣高枝。”诗人把鱼比作君子,鸟比作小人。这两句写鱼与鸟不同的命运,说明物性不变。“潜”字用得极妙,鱼虽在深池,却不自甘沉沦,“好鸟”则自鸣其高,不肯随波逐流。这是说君子应坚守节操,不应因环境而改变自己的本性。
颔联“物性无改移,安知彼是非。”意思是说,物性是不会改变的,怎么能知道它们的好坏是非呢?诗人认为,鱼与鸟既然本性未变,那么它们的是非好坏也就无从谈起了。
颈联“化声不相待,和之以天倪。”诗人进一步强调了万物生长的自然法则,即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地成长变化的,并不需等待什么条件或外力的推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观念。
尾联“青蝇止樊棘,白璧生瑕疵。”诗人将矛头指向了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这些人如同苍蝇般四处乱窜,玷污了纯洁美好的白璧。这里,诗人用青蝇和白璧这两个形象来比喻小人的丑恶和君子的品质之美。
这首诗通过对鱼、鸟、青蝇、白璧等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还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之情,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