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冶自铸兵,铠仗曾不给。
迄夫驻雍邱,甘苦共士卒。
约已务施予,新附勤抚纳。
经略河以南,荡焉剪荆棘。
练兵仍积谷,指顾取河北。
国将有内难,王刘方搆隙。
大功知不遂,怏怏抱病殁。
江左遽偏安,不思进咫尺。
谁料王丞相,衰飒至此极。
其心爱一隅,用之恐并失。
幽冥逢镇西,可能无愧色。
即今寰海沸,龙蛇正杂遝。
咿喔邻鸡鸣,时贤酣枕席。
我此一瓣香,敬为豫州爇。

注释:

起冶自铸兵,铠仗曾不给。

迄夫驻雍邱,甘苦共士卒。

约已务施予,新附勤抚纳。

经略河以南,荡焉剪荆棘。

练兵仍积谷,指顾取河北。

国将有内难,王刘方搆隙。

大功知不遂,怏怏抱病殁。

江左遽偏安,不思进咫尺。

谁料王丞相,衰飒至此极。

其心爱一隅,用之恐并失。

幽冥逢镇西,可能无愧色。

即今寰海沸,龙蛇正杂遝。

咿喔邻鸡鸣,时贤酣枕席。

我此一瓣香,敬为豫州爇。

译文:

起冶自铸兵,铠甲武器从未有过供给的困难。到达雍邱的时候,与士卒同甘共苦。约定要尽力施予百姓,对新归附的人勤加安抚接纳。在黄河以南地区进行战略部署,铲除了阻碍前进的荆棘和障碍。练兵同时积存粮食,指日可取河北之地。国家将要发生内难,刘、王二氏正在互相猜忌。大业知道不能完成,忧郁地抱病而死。江东地区突然偏安于一隅之地,没有想到会这样。没想到王导到了如此衰老的地步。他一心只想维护一方平安,但一旦被使用,恐怕就会失去所有的。在幽冥中遇到镇西将军谢尚,他可能不会有愧色。如今天下动荡不安,英雄豪杰纷纷登场亮相。听到邻家的鸡鸣声,看到贤达们酣然入梦。我在这一刻点燃一炷香,恭敬地把这香献给豫州的神灵。

赏析:

这首咏史诗作于东晋成帝咸康三年(公元327年),当时谢安已经去世。全诗通过描写谢安一生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谢安人生历程的感慨以及对其一生功业的评价。

“起冶自铸兵,铠仗曾不为。”起冶,铸造兵器的意思,这是谢安少年时代的事迹。起冶自铸兵,说明谢安从小胸怀大志,立志报效国家,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铠仗”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防护装备,“曾不为”表明了当时国家战乱频繁,战事不断,因此谢安从小就立志投身军旅,为国家征战沙场。

“迄夫驻雍邱,甘苦与士卒。”直到谢安驻守雍丘(今河南杞县)的时候,他始终与士卒们同甘共苦。这说明了谢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他能够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亲民爱民,关心百姓疾苦。

“约已务施予,新附勤抚纳。”在与百姓接触的过程中,谢安始终保持着一颗仁者的心,对于新的归附之人他总是给予关怀和照顾,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这种仁爱之心不仅让百姓感激涕零,也赢得了百姓的拥戴和支持。

“经略河以南,荡除荆棘。”在治理黄河以南地区的过程中,谢安凭借他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地铲除了阻碍前进的荆棘和障碍,使得这片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这也体现了谢安的远见卓识和卓越才能。

“练兵仍积谷,指顾取河北。”练兵的同时,他还不忘储备粮食,随时准备迎接可能到来的挑战。这种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的精神让人敬佩不已。而当他挥师北上时,更是展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勇气。

“国将有内难,王刘方构隙。”国家的内乱即将到来,刘氏与谢氏之间的矛盾也将加剧。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也是谢安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

“大功知不遂,怏怏抱病殁。”然而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反而因为郁郁寡欢的心情而抱病不起。这样的结局令人惋惜,也让人深感痛心。

“江左遽偏安,不思进咫尺。”江南地区很快陷入了偏安的局面,人们不再想着收复失地、统一全国。这种消极的心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谁料王丞相,衰飒至此极。”谁也没有想到王导会落到如此凄惨的境地。这既是对王导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哀。

“其心爱一隅,用之恐并失。”王导一心只想维护一方平安,但一旦被使用,恐怕就会失去所有的。这既揭示了王导的个人心理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幽冥逢镇西,可能无愧色。”在阴间遇到镇西将军谢尚时,他或许没有太多的遗憾和愧疚。因为在生前他已经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死后也无需过多地自责和后悔。

“即今寰海沸,龙蛇正杂遝。”如今的天下已经乱得像锅粥一样,英雄豪杰纷纷登场亮相。这既是对当时社会的描绘,也是对谢安一生功业的肯定和赞扬。

“咿喔邻鸡鸣,时贤酣枕席。”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邻居的鸡鸣声和时贤酣然入梦的景象。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宁静祥和,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无奈。

“我此一瓣香,敬为豫州爇。”此刻我点燃一炷香,恭敬地把它献给豫州的神灵。这是对豫州神灵的祭奠和祈祷,也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