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开明经科,所得学究耳。谓开制策科,亦祇策士气。
谓开词赋科,浮华益无耻。持较今世文,未易遽轩轾。
隋唐制科后,变法屡兴废。同以文章名,均之等废契。
譬如探筹策,亦可得茂异。狗《曲》出何经,驴券书博士。
所用非所习,祇以丛骂詈。亦有高材生,各自矜爪觜。
袒汉夸考据,媚宋争义理。彼此互是非,是非均一鄙。
茫茫宇宙间,万事等儿戏。作诗一长吟,聊用自娱喜。
杂感
我主张开明经科,得到的只是学究。我主张开制策科,也只是策士气。
我主张开词赋科,浮华更加无耻。和当代的文章相比,不能轻易轩轾。
隋唐制科后,变法屡次兴废。同以文章闻名,都是被废契的等闲物。
譬如探筹策,也可以取得茂异。狗《曲》出自什么书?驴券书博士。
所用的不是所习,只是以丛骂詈。也有高材生,各自矜爪觜。
袒汉夸考据,媚宋争义理。彼此互相非是,是非均一鄙。
茫茫宇宙间,万事等儿戏。作诗一长吟,聊用自娱喜。
注释:
- 谓:说、评论。开明经科:指唐玄宗天宝年间设立的考试科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记诵能力和文辞运用能力,不注重学生的实际才能。
- 学究:指学问渊博的人。
- 开制策科:指唐玄宗天宝年间设立的考试科目,主要是通过应试者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看法和建议来选拔官员。
- 浮华益无耻:指那些追求表面华丽的文风的人更缺乏真正的学问。
- 持较今世文:指与现代的文章相比较,古代的文章更注重内容的丰富和思想的深刻。
- 未易:不容易做到。轩轾:原意为车的前后高低不平,后引申为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或轻重有别。
- 隋唐制科:唐朝和隋朝时期设立的考试科目,包括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等。
- 变法:指改革制度和政策。屡兴废:多次兴起和废止。
- 均之等废契:把文章比作一张废契,意思是说,一篇文章的好坏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得到认可和采纳。
- 探筹策:比喻探索事物的真相和实质。亦可得茂异:也可以得到优秀的表现。
- 狗《曲》:指唐代李龟年编写的《新乐府》,这是一部讽刺时弊、倡导现实主义的作品。
- 驴券书:指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向农民借出粮食的借贷方式,但后来出现了很多问题。
- 所用非所习:指的是一个人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不一致,只能依靠骂人来发泄。
- 爪觜:指争斗、争吵。
- 袒汉夸考据:指一些人盲目地推崇汉代儒学,过分讲究考证和实证。
- 媚宋争义理:指一些人过分崇拜宋朝的儒家思想,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正义和道理。
- 彼此互是非:指人们相互之间争论不休,无法达成共识。
- 均一鄙:指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都是一致的,缺乏多样性。
- 茫茫宇宙间:形容世界的广阔无边。
- 万事等儿戏:把一切事情都看作是儿戏,不值得认真对待。
- 作诗一长吟:指写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杂感诗,通过对各种考试科目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感慨。诗人认为,无论是经科还是科举制策,都不过是选拔官员的手段而已,并不能真正选拔出有用的人才。他批评了那些追求表面华丽文风的人,认为他们缺乏真正的学问。同时,他也对那些盲目推崇某一思想体系的人表示了不满,认为这种思想只会限制人们的思想发展。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