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一脉比传灯,亦赖儒僧延不坠。
西方菩萨东沙门,天上地下我独尊。
尊君为僧固君福,急掩君口听我言。
九方何必分黄骊,两兔安能辨雄雌。
鸿飞宁记雪泥迹,马耳且任东风吹。
石川鸿齐英偕僧来谒张副使误谓为僧鸿齐作诗自辩余赋此以解嘲
斯文一脉比传灯,亦赖儒僧延不坠。
西方菩萨东沙门,天上地下我独尊。
尊君为僧固君福,急掩君口听我言。
九方何必分黄骊,两兔安能辨雄雌。
鸿飞宁记雪泥迹,马耳且任东风吹。
【注释】
- 斯文一脉:指儒家文化。
- 比:比作,比喻。
- 亦赖:也依赖,也靠。
- 儒僧:儒者与僧人的合称。
- 延不坠:延续不断,永不中断。
- 西(xī)方菩萨:佛教中的菩萨形象。
- 东沙门:佛教中的沙门僧众。
- 天上、地下:形容地位之高。
- 尊君:对对方的尊敬称呼。
- 黄骊(lí):一种动物,这里可能是指骏马,泛指良驹。
- 九方:古代神话中四方地支的方位,这里指代四面八方。
- 黄骊(lí):一种动物,泛指良驹,可能是指骏马。
- 两兔:两个兔子,泛指众多事物。
- 辨(biàn):辨别。
- 鸿飞宁记雪泥迹:大雁南飞,不会记得雪地上的脚印。
- 马耳:马的听觉,这里用来比喻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或意见。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得知自己被误解为僧人鸿齐的作品后所创作的一篇讽刺诗。诗中通过对比和比喻,揭示了误解的原因和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误解的不满和愤怒。
诗人开篇就提出了“斯文一脉比传灯”的观点,认为儒家文化的传承就像点燃了一盏灯,需要依靠儒者和僧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延续下去。这一句强调了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的必要性。
诗人又提到“亦赖儒僧延不坠”,指出儒家文化的延续不仅依赖于儒者的努力,还需要依靠僧人的支持和传承。这一部分将儒教、禅宗以及佛教三者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根基。
诗人用“西方菩萨东沙门,天上地下我独尊”来表达自己对于宗教和信仰的尊重,认为不论是东方的菩萨还是西方的佛陀,都是值得尊敬的人物。这一部分既体现了诗人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包容和尊重,也反映了他对自身地位和尊严的追求。
诗人用“尊君为僧固君福,急掩君口听我言”来表示自己虽然被误认为是僧人,但这是自己的福气,不必感到羞愧或不安。同时,他也提醒对方要听从他的教诲,不要因为他的身份而对他产生偏见。
整首诗以讽刺和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同时也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