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蟠作狮身,就中笠子天光小。洞当凹处,海涛常响,法云难扫。断溜生苔,疏风替扇,客同秋到。想有唐人住,其名曰伋,空巢结、金光草。
南渡那堪重道。认摩崖、荒烟落照。当时名士,新亭泪落,旭阳天老。树倒栖禽,钟清唤月,依然古庙。听酒边人语,佛狸当死,匣中龙啸。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理解诗意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首咏史的七言律诗,作者借咏唐开化寺来抒发感慨。前四句写寺内景象,“水龙吟”点明题旨,“唐开化寺也”表明了诗人咏怀的对象。“一山蟠作狮身”是总写,“就中笠子天光小”是分说,写山中景色。“法云”“金堂”都是佛家语,指代寺庙。“南渡”指宋室南迁。“那堪重道”即“不堪回首”,意谓往事不堪回首。“旭阳天老”指南宋初年文天祥抗元殉国,后被元军俘虏北去的壮举。“树倒栖禽,钟清唤月,依然古庙”三句是说:寺中的树木倒下了,树上栖息着鸟儿;寺中的钟声清脆,唤出了月亮。尽管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但人们仍然可以听到当年文天祥在寺内讲经说法的声音。最后两句“听酒边人语,佛狸当死,匣中龙啸”是想象之辞,“佛狸”即金主完颜亮,“匣中龙啸”比喻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气节。
【答案】
《水龙吟·唐开化寺》的作者是辛弃疾。这首词上片描写了唐开化寺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下片写唐开化寺的兴废变迁。
译文:
一座山峰像狮子一样盘结着,山顶上的天光小得很。山洞正处在凹处,海浪常常在洞外轰鸣,法云难以清除。洞里流水潺潺生苔藓,微风轻轻吹动着树叶。想象当年住在这里的一个名叫伋的人(他)空荡荡地筑巢结草。
可惜啊,我如今南渡,无法再重游旧地。只能看到摩崖石刻的荒烟落照。当时有许多名士流落在南方,他们在新亭流泪、旭日东升之时,悲痛不已。树倒下来时,鸟巢里栖息着一只鸟儿。寺院里钟声悠扬响起,仿佛是在呼唤月亮。我听说佛狸将要灭亡了,可我手中的匣子里的龙却要发出咆哮之声。
赏析:
这首词上片描写了唐开化寺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首句“一山蟠作狮身”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峰雄奇险峻的特点。“就中”二句写山中景色——海涛声常响,法云难扫。这里既表现了山中环境的幽静,又表现出山势的险峻。“断溜生苔”一句写山中溪流的细小。“客同秋到”一句写游客来到山中,秋天已深。“想有唐人住,其名曰伋”,“想”字表明了作者对唐人名字的记忆模糊,“空巢”、“金光草”则是作者想象中唐人住在这里的情景。
下片写唐开化寺的兴废变迁。“南渡那堪重道”一句表明了自己不能重游旧地的心情。“认摩崖、荒烟落照”二句,以摩崖石刻为引子,写出了唐开化寺的荒凉景象。“当时名士”二句,写当时许多名士流落在南方,他们在新亭泪洒、旭日东升之时,悲痛不已。“树倒”二句,以物象喻人事,写出了僧院破败不堪的景象。“听酒边人语”二句,想象出僧人正在酒楼里饮酒谈笑。“佛狸”即金主完颜亮,“匣中龙啸”比喻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气节。
这首词通过对开化寺的描写,表达了词人的故国之思和个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