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子大将有告身,赞普钟且改元志。
遂令李宓何履光,再将十道重兵弃。
军忌深入犹不知,一遁一沈并可詈。
竟筑京观龙尾关,二十余万国殇胔。
是时君王方色荒,沉香亭畔艳妻醉。
宰相掩败仍叙功,在朝文武半谐媚。
南蛮拍手笑不休,德化丰碑蹲赑屃。
其心自望唐使来,其言深荷吐蕃庇。
官寮宠幸都寻常,尽载碑阴发长喟。
降人郑回甘撰文,流寓御史乃作字。
是为天宝十有三,明载天子幸蜀地。
我闻稗史言战时,阁逻凤妃术怪异。
阁陂和尚凤其昆,一朝千里忘险陂。
煌煌天朝十万兵,维彼妖人歼其类。
固知此语荒唐多,干羽两阶有往事。
白衣山人亦吾师,招抚吐蕃断右臂。
蜀中镇抚兼得人,铎槊郁刃纳天吏。
头盘跳脱金银光,乐部歌姬老犹侍。
足明向背当日心,忧国有人定殒泪。
让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诗句内容。
- 南诏碑歌
- 这是一首关于南诏(唐代对云南地区的称呼)时期历史事件的诗。
- 凤子大将有告身,赞普钟且改元志。
- “凤子”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大将”指的是当时的节度使,这里可能是指南诏的将领或官员,他们被授予官职或晋升。
- “赞普钟且改元志”指的是南诏国王或统治者更改年号,这通常意味着国家的重要政治事件或者更名。
- 遂令李宓何履光,再将十道重兵弃。
- “李宓”和“何履光”可能指的是两位南诏时期的将军或将领,他们在战争中失去了重兵。
- “再将十道重兵弃”指的是他们放弃了十个州的军队,这可能是因为战略需要、战争失败或其他原因。
- 军忌深入犹不知,一遁一沈并可詈。
- “军忌”可能指的是军队中的某种禁忌或限制,可能是由于地形、气候、敌人等原因导致的。
- “一遁一沈并可詈”描述了战争中的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士兵撤退,另一种是士兵沉没,这两种情况都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
- 竟筑京观龙尾关,二十余万国殇胔。
- “京观”是一种古代战场纪念物,用于纪念死者。
- “龙尾关”可能是某个特定的地方,也可能是一个虚构的名称。
- “二十余万国殇胔”描述了战场上的死亡人数,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 是时君王方色荒,沉香亭畔艳妻醉。
- “君王”指南诏国王或统治者,他当时可能正因国家大事而感到忧虑或不安。
- “沉香亭畔艳妻醉”描述了国王的宠妃在沉香亭畔醉酒的情景,这可能是一种象征或隐喻,暗示国王对国家的疏忽。
- 宰相掩败仍叙功,在朝文武半谐媚。
- “宰相”可能指的是南诏的宰相或高级官员,他们试图掩盖战败的事实并宣扬功绩。
- “在朝文武半谐媚”描述了朝廷中的文武官员们,他们中的一半人表面上似乎很和谐,但实际上可能有其他目的。
- 南蛮拍手笑不休,德化丰碑蹲赑屃。
- “南蛮”可能指的是南诏国的人民或敌人,他们拍手嘲笑这场战争或失败。
- “德化丰碑蹲赑屃”描述了一块功德碑,上面刻着南诏的繁荣和荣耀,但下面蹲着一只赑屃,象征着碑石的重量。这可能暗示了南诏的衰落或被压制的命运。
- 其心自望唐使来,其言深荷吐蕃庇。
- “唐使”可能指的是唐朝的使者,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平或贸易往来。
- “吐蕃庇”指的是吐蕃(藏族)的保护或支持。
- 这表明南诏国王或统治者内心深处希望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同时也希望得到吐蕃的帮助。
- 官寮宠幸都寻常,尽载碑阴发长喟。
- “官寮”可能指的是政府机构或官僚体系。
- “宠幸”指的是受到皇帝宠爱或特别照顾的人。
- “尽载碑阴发长喟”描述了这些人物在碑文的背面被发现,他们的事迹被记录下来并引起人们的感慨。
- 降人郑回甘撰文,流寓御史乃作字。
- “降人”可能指的是投降的人,可能是南诏的俘虏或归顺者。
- “郑回”可能指的是一个文人或学者,他撰写了这篇诗文。
- “流寓御史乃作字”描述了另一位流放的御史也参与了这项写作工作。
- 是为天宝十有三,明载天子幸蜀地。
- “天宝十有三”指的是天宝年间的第13个年头,即755年的下半年。
- “天子幸蜀地”描述了唐玄宗李隆基亲自前往四川进行巡视或视察的情况。
- 我闻稗史言战时,阁逻凤妃术怪异。
- “稗史”可能指的是非官方的历史记录或民间传说。
- “阁逻凤妃”可能指的是南诏的一位贵妃或女官,她可能拥有特殊的技艺或能力。
- 阁陂和尚凤其昆,一朝千里忘险陂。
- “阁陂和尚凤其昆”可能指的是一位僧侣的名字,他是南诏的一名官员或贵族。
- “一朝”指的是某一段时间或事件,可能是他一生中的一次重大经历。
- “千里忘险陂”描述了他的英勇或智慧,以至于能够忘记危险的环境并取得成功。
- 煌煌天朝十万兵,维彼妖人歼其类。
- “煌煌天朝”指的是辉煌的大唐帝国。
- “十万兵”可能指的是南诏的兵力或其他国家的军队总数。
- “维彼妖人歼其类”描述了对抗南诏或其他邪恶力量的战争,最终消灭了那些邪恶的力量。
以下是诗句的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南诏国王或统治者的一系列事件,表达了对南诏灭亡和唐朝繁荣的历史评价。诗中通过对比南诏的兴衰和唐朝的繁荣,揭示了历史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诗人通过对南诏国王或统治者的行为、决策和命运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思考。同时,诗人也在赞美唐朝的和平、繁荣和强大,以及对南诏的包容和支持。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南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