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出福字堂,东赴丰乐堤。
马首立突兀,阴到龟峰西。
初若入地窟,将次盘天梯。
仰高眼酸黑,忍冻南雾迷。
蜗螺渐逼窄,顶踵相攀跻。
浩然诸天宽,始见千峰低。
牂牁五千里,蠕蠕悬白霓。
苍梧一点烟,昆仑但丸泥。
西风中原外,秋色来萋萋。
寒峡束百粤,其下巢蛟鲵。
何年倚天剑,一划分沟蹊。
遂令万古流,忿怒争排挤。
大地莽牢落,半空留笑啼。
迢遥后人心,境在感亦齐。
【注释】
①浮屠:塔。
②南出福字堂:指南门楼。
③丰乐堤:东晋时所建,是当时京城的一条重要道路。
④马首:马的头部。
⑤突兀:高耸。
⑥阴到:隐没于。
⑦初:起初。
⑧地窟:地下的洞穴。
⑨盘天梯:指攀援而上。
⑩仰高:仰望高山。
⑪忍冻:忍受寒冷。
⑫蜗螺:山势蜿蜒曲折。
⑬逼窄:狭窄。
⑭顶踵:头顶与脚跟。
⑮浩然诸天:浩大的天地。
⑯牂牁:古代郡名,今贵州西部一带。
⑰蠕蠕:这里指蛇虫之类,因传说有能悬白蛇为虹的怪兽。
⑱苍梧:山名,在今广西。
⑲昆仑:山名,在今新疆。
⑳西风:秋风。
㉑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㉒峡束百粤:指岭南地区。
㉓倚天剑:《列子·汤问》载,伊尹曾以“天之利”和“天之威”治理夏桀、殷纣等暴君,使天下归顺自己,后来成为贤相。这里用“一划分沟蹊”比喻治理国家。
㉔境在感亦齐:意即心在何处,哪里就是归宿。
【赏析】
此诗是杨炯为拟写登端州(治所在今广东肇庆)东门浮屠寺所作的五言律诗。端州的浮图寺,在今广东省肇庆市。这首诗通过诗人登上浮图寺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瑰丽雄奇的山水画面,表达了诗人壮美山河和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全诗气势磅礴,意境开阔,笔法多变,风格豪迈,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特色。
开头两句写诗人从南门楼出发,向东奔赴丰乐堤。这是一首拟作的登山诗,因此起句便点明了地点和方向,然后描写攀登途中的风光。
“马首立突兀”一句,写诗人登山所见的远景。“突兀”,形容山峰高耸,挺拔突兀。“阴到龟峰西”,写诗人攀登过程中所见到的景色,龟峰即象山,位于广西桂林东北面。这两句写景,既点出了地点,又勾勒出了山形地貌。
“初若入地窟,将次盘天梯。”这两句写近处所见,“地窟”,指山间幽深的岩穴;“天梯”,形容山势险峻,攀缘艰难。这两句写景生动而形象,使人仿佛看到了山中曲折幽深的岩穴和险峻的山路。
“仰高眼酸黑,忍冻南雾迷。”这两句写登山者在攀登途中所经受的艰辛困苦,“仰高”,指仰望高山;“酸黑”,指眼睛发酸发黑,是形容劳累过度的表现;“忍冻”,指忍受严寒;“南雾”,指岭南地区的潮湿气候。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登山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又烘托了环境的恶劣和气候的严峻。
接下来八句写诗人攀登过程中的观感。“蜗螺渐逼窄,顶踵相攀跻。”两句写山势蜿蜒曲折,令人感到狭窄而陡峭;“顶踵”是指头顶和脚踵,这里用来形容诗人攀登时的艰难困苦。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又表现了诗人在艰难困苦中的坚韧不拔。
“浩然诸天宽,始见千峰低。”这两句写登临高处,看到周围群山环抱,天空广阔无垠,令人心旷神怡。“浩然”,指广大无边;“诸天”,泛指天空;“千峰”,指周围的山峦。这两句写景,既表现出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又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美景时的愉悦心情。
“牂牁五千里,蠕蠕悬白霓。”牂牁江流经云南境内,长500余公里,两岸峭壁陡立,江水湍急。“蠕蠕”,形容地势险恶;“白霓”,指彩虹。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大自然的壮观美丽,又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苍梧一点烟,昆仑但丸泥。”苍梧山位于广西北部,海拔308米,是华南最高的山脉之一。昆仑山位于新疆南部,海拔5500米以上,是亚洲最高峰。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又展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西风中原外,秋色来萋萋。”西风来自中原以外的地区,带来了秋天的气息。“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大自然的变化多端,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结尾四句写诗人站在山顶上眺望远方,感慨良多。“寒峡束百粤,其下巢蛟鲵。”寒峡指的是峡谷中的河流,百粤是古越族的一支,居住在今天的广西一带。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大自然的壮阔景象,又展示了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
“何年倚天剑,一划分沟蹊。”何年?何时?倚天剑是形容锋利无比的宝剑;分溪路是形容开凿出来的道路。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对历史变迁的关注。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上浮图寺所见所感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类征服自然的壮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情感和对历史变迁的关注。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开阔、笔法多变、风格豪迈,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