篷背声潇潇,湿云堕江浒。
扁舟钧鱼城,一夜巴山雨。
酒醒离忧集,江空暮涛聚。
细数柝声残,天明渡沙浦。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全诗以舟行夜泊为中心,描绘出一幅清幽、凄清的月下江景图,表现了羁旅之人在旅途中的孤寂和凄凉。首联“篷背声潇潇,湿云堕江浒。”点明了时间地点——夜里,“篷背”指船篷后部,“萧萧”指风吹芦苇发出的响声。“湿云堕江浒”,是说乌云从高处落下,落在江面上。这两句写出了夜泊时的自然环境,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

颔联“扁舟钧鱼城,一夜巴山雨。”诗人把舟停泊在鱼城(今重庆市奉节县),一夜大雨滂沱,江面波涛汹涌。“扁舟”即小舟,“钧”通“膺”,“鱼城”为地名。“巴山雨”是指巴东一带的大雨。这两句写出了夜泊时的天气状况。

颈联“酒醒离忧集,江空暮涛聚。”诗人在船上饮酒解闷,酒醉之后醒来,忧愁更加重了。“江空暮涛聚”是说江面上暮色渐浓,波浪汇聚如潮。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尾联“细数柝声残,天明渡沙浦。”“柝”同“柝钟”,古代军中用以报时或警众的木梆,这里借指更鼓。“沙浦”即沙滩上的小洲。这两句写诗人在夜晚听到更鼓的声音,知道天快亮了。尾联与开头相呼应,写诗人在夜晚听到更鼓的声音,知道天快亮了,于是决定第二天天亮就过河去。

【答案】

译文:

船篷上传来风声淅淅沥沥,乌云从高高的天上掉到江边。停泊在鱼城的小船里,一夜被巴东的大雨打得水涨浪急。酒喝多了醒来,忧郁的心情更加沉重,江面上暮色渐渐加深,傍晚的波浪聚集得越来越密。听不见更鼓的声音,知道天快要亮了,于是决定第二天天亮就过河去。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代初年,诗人乘船夜泊长江中游的鱼城附近,因遇暴雨而作此诗。

诗的开头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在深夜里泊舟江上。“篷背声潇潇”是说船篷后部传来风声的呼啸;“湿云堕江浒”是说乌云从高高的天上掉到江边。这两句写出了夜泊时的自然环境,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接着两句写诗人在船上饮酒解闷,酒醉之后醒来,忧愁更加重了。“酒醒离忧集”是说酒醒了,忧愁也集中起来了。“江空暮涛聚”,是说江面上暮色渐浓,波浪汇聚如潮。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最后两句写诗人在夜晚听到更鼓的声音,知道天快亮了,于是决定第二天天亮就过河去。

诗人通过对夜泊长江中游的鱼城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在羁旅中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孤独、寂寞、忧伤的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