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滁山色锁重重,破晓遥闻古寺钟。
新笋怒穿城脚出,野花香扑马头浓。
悬崖飞瀑僧承笕,幽谷留春鹿养茸。
行到亭西怀太守,扪碑亲扫绿苔封。
【注释】
孟夏:农历四月。
独游醉翁亭:独自一人来到醉翁亭游览。
破晓遥闻古寺钟:天刚亮的时候就能远远听到远处古寺的钟声。
新笋怒穿城脚出:新长的竹笋从土中冒出,冲破了城门。
野花香扑马头浓:野花的香气扑鼻而来,浓郁而迷人。
悬崖飞瀑僧承笕:悬崖上瀑布直落而下,被僧侣接住。
幽谷留春鹿养茸:幽深的山谷里,春天的景色让人陶醉,鹿在这里享受着宁静的时光。
扪碑亲扫绿苔封:用手抚摸着墓碑,清扫掉上面的绿苔。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任滁州知州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五月五日。此诗以“独游”为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政治失意后归隐自然、追求心灵安宁的愿望。全诗通过描绘醉翁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首联“环滁山色锁重重,破晓遥闻古寺钟”。诗人描绘了环滁山的壮美景色,山峦重叠,云雾缭绕,仿佛将整个滁州都包裹在其中。当晨曦初升,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时,诗人能够远远地听到远方古寺悠扬的钟声,这声音如同一首优美的乐曲,让诗人心旷神怡。
颔联“新笋怒穿城脚出,野花香扑马头浓”。这里,诗人用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新长出的竹笋和野花的美丽景象。竹笋从泥土中顽强地钻出地面,犹如战士般勇猛;而野花则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它们的美丽和力量。
颈联“悬崖飞瀑僧承笕,幽谷留春鹿养茸”。这里的“承笕”指的是接住飞瀑的僧人,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和毅力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养茸”则是指那些生活在幽深山谷中的鹿,它们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醉翁亭的自然之美和和谐之态。
尾联“行到亭西怀太守,扪碑亲扫绿苔封”。诗人来到了醉翁亭的西南角,怀念起了那位曾经的太守。他用手抚摸着已经有些年代的墓碑,清扫掉上面的绿苔,以表达自己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和怀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富有哲理,通过对醉翁亭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