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发胡姬学裹头,朝歌夜猎不知秋。
可怜青冢孤魂恨,也是幽兰一烬愁。
衔尾北来真似鼠,梳翎东去不如鸥。
而今好击中流楫,已有先声达豫州。

【解析】

1.颔联:“朝歌夜猎不知秋”:指在歌舞升平中,统治者不思国事,只知道享乐。“朝歌”是古代商纣王的都城。“猎”,打猎。“秋”是季节,秋天,这里指时局。

2.颈联:“衔尾北来真似鼠”:比喻元朝统治者像老鼠一样,一路南逃,不敢正视南方。“衔尾”指尾随。“北来”指南方。“鼠”,暗指蒙古族统治者。“梳翎东去不如鸥”,“梳”指梳理,收拾鸟羽。“鸥”即海鸥,泛指水鸟。意思是说,蒙古人虽然也乘船向东逃去,但比起那些在水上飞翔的大雁、海鸥等,还不如。

3.末联:“而今好击中流楫,已有先声达豫州”:现在朝廷中的正直人士正像大江中顺流而下的船只,他们的议论和呼声能够传遍整个国家,而且已经率先向朝廷提出了警告。“中流楫”,意为在江心行驶。“豫州”,古九州之一,今河南省一带。“先声”,首先发出的声音,比喻最先提出主张或倡议的人或事物。“豫州”,今河南地区,当时是宋王朝统治的中心。

【答案】

译文:胡人的女侍们梳着双髻,学着汉人打扮,她们在歌舞升平中,统治者不思国事,只知道享乐。可惜啊!那青冢上孤魂的怨恨,也是幽兰自焚的愁绪。蒙古统治者就像老鼠一样,一路南逃,不敢正视南方。他们梳着鸟羽的船向东飞去,却赶不上大雁、海鸥等水鸟。当今朝廷中的正直人士正像大江中顺流而下的船只,他们的议论和呼声能够传遍整个国家,而且已经率先向朝廷提出了警告。赏析:此诗作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诗人任监察御史时。前四句写胡人女侍之盛,以“朝歌夜猎不知秋”一句总提。后四句写其结果,用“可怜”、“也是”一转。结句点出“先声”二字,并指出“豫州”。全诗借咏胡人之盛衰,讽刺了元朝统治者的骄逸淫侈,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