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水冬犹浊,黎城晚更孤。
冻烟迷短景,积雪漫荒途。
衣薄烦人问,筋羸仗酒扶。
向来宵寐少,不恨树啼乌。
漳水在冬日里仍旧浑浊,黎城在傍晚时更显得孤立。
冻烟迷蒙了短暂的景色,积雪覆盖了荒芜的道路。
衣服单薄令人感到烦恼,筋疲力尽只能依靠酒来支撑。
以往晚上睡眠很少,不怨恨树上的乌鸦啼叫。
【译文】
在漳水的边沿吟诵壁上的诗韵, 冬日的水依旧浑浊不堪。
在黎城的边上吟诵壁上的诗韵, 黄昏时分的黎城更加孤单。
被冻雾迷离的短景让人心烦, 积雪覆盖了荒芜的路。
因为衣裳过薄而令人烦恼不已, 肌肉消瘦只能依靠酒来支撑。
以前夜晚睡眠很少, 不怨恨树上的乌鸦啼叫。
【赏析】
此诗是诗人客居异乡时作,写于乾道六年(1170)秋末。漳水即漳河,发源于山西省武乡县西,流经山西、河南两省至河南孟津入黄河。黎城为战国时赵国地,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境内。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客居他乡时对故园的思念之情以及旅途的艰辛。
一、二句“漳水”句写漳水之浊与黎城之孤。首句点明季节,次句以环境气氛渲染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感。三、四句“冻烟”句写天气寒冷及所见之景。寒风凛冽,雾气蒙蒙,笼罩着短景,给旅途增加了几分寒意与冷寂。五、六句“积雪”句写路途的荒凉和艰苦。“衣薄”两句承“短景”、“荒途”,写诗人因气候恶劣,衣着单薄而感到苦恼;又因身体疲惫无力,只得借助酒力来支持。七、八句“夜寐”句写旅途的劳顿及对故乡生活的怀念。“夜眠少”说明诗人夜不能寐,思乡心切;“树啼乌”则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时的愁苦情怀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