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田常州,宅表乞居计亦得。未几乘风归玉楼,田宅云烟尽陈迹。
何时自毗陵,移来江上屐。田舍留残碑,擘窠存手泽。
我折古梅花,为公作生日。
【注】:
- 暨阳怀古二十三首:作者于唐大历五年至九年(768-774)任常州司户参军时作,共二十三首。《全唐诗》编次为卷五。
- 吴延陵公子墓: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字延陵,死后葬于延陵,故称吴延陵公子。
- 毗陵:今江苏宜兴市。
- 屐(jī):一种鞋,底较宽,有齿,穿时可登涉小石山。
- 田舍:乡村的居处。
- 擘窠(bò kē):雕刻在器物上,用刀斧刻成方口或圆形。
【注释】:
- 暨阳怀古二十三首:指《全唐风雅十二首》。《唐才子传》记载,大历五年(770),白居易在江南一带任职司户参军(即司法行政长官)期间,曾到苏州、湖州、常州等地游览,写下二十四首诗,题名《江南逢故人》《忆江南》,共二十首,后编入《乐天集》卷十九。又因当时诗人多有游江南之句,故又编入《全唐诗》第五十六卷。
- 未几:不久。
- 乘风归玉楼:乘着顺风回故乡。乘风,乘风而归,比喻归心似箭。
- 田宅云烟尽陈迹:田地房屋已变成一片废墟,旧日的痕迹都已消失。陈迹,遗留下来的痕迹。
- 何时自毗陵:什么时候自己从毗陵来。毗陵,今江苏宜兴市南,这里借指常州。
- 移来江上屐:搬到了江南的水乡。
- 田舍留残碑:田园里还留下一块块残破的墓碑。
- 擘窠存手泽:用手中笔迹清晰的墨迹保存下来,表示纪念。“擘窠”是古代书法术语,指用刀斧刻成方形的印章,也泛指书法。
- 我折古梅花,为公作生日:我折下一枝古梅花,作为您的生日礼物。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唐大历五年至九年任常州司户参军期间所作的一首怀古诗。此诗以咏怀古迹的形式抒写思乡之情,表现诗人对故人的怀念。首两句追忆当年与故人相会的情景;第三、四句抒发思念友人之情;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含蓄。
诗的前两句回忆当年与故人相聚的情景,表达对故人深切的情感。“阳羡”(今江苏宜兴市)是故人居住的地方,也是诗人曾经游玩过的地方。诗人在这里回忆起与故人一起游玩的情景,表现出对故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故人之墓,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思念和怀念之情。
诗的三四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人想起了自己离开常州后,故人已经去世的消息,感到十分悲伤。诗人通过描绘故人的墓地以及故人留下的遗物,表达了对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对故人的墓地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之情。诗人想起了自己曾经与故人在田间漫步的情景,心中充满了喜悦之情。然而如今故人已去,只能独自在田间漫步,感受着孤独和寂寞。诗人通过对田间景色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故人墓地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深切怀念和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对故人的描绘,将故人的一生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通过描绘田野景色,将故人离去后的生活状态表现得更加真实和深刻,使人更加感受到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