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侄弃儿行,此心对天地。
追及树系之,义至仁不至。
天道岂无知,买妾遭亲谊。
伤哉所弃儿,懊哉遂斩嗣。
【注释】
携侄弃儿行:带着侄儿抛弃儿子。行,行走,指行为。
此心对天地:我的心对天地。此心,指诗人自己。
追及:追赶。系之:把儿子拴在树上。
义至仁不至:仁义到了,但仁德没有做到。
天道岂无知,买妾遭亲谊:难道老天爷不知道(我)买妾的事吗?亲谊,指亲戚情谊。
伤哉所弃儿:可惜被遗弃的小孩呀!
懊哉遂斩嗣:懊恼极了,竟要杀掉继承者啊!
【赏析】
晋朝人邓攸,因母亲病重,将年幼的儿子抱到邻居家抚养,后来母亲去世,他不肯让儿子回来继承遗产。有人批评他“忘本”,他则说:“吾家有阿保,无复还期。”后人因此作诗咏此事,题为《咏晋邓攸》。全诗四句,前两联写邓攸的行为和思想;后两句写评论。
“携侄弃儿行,此心对天地。”第一句是交代背景。邓攸抱着自己的孩子,不顾别人的议论,毅然决然地舍弃自己的骨肉,这本身就是违背常理的。第二句是诗人的评价,他认为邓攸的行为是对的。因为从他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此心”就是他的心,即他的行为的动机。“对天地”就是面对天地,也就是面对社会。“对天地”说明他的心胸开阔。
“追及树系之,义至仁不至。”第二句是邓攸的行动。他抱着孩子,追上了那棵拴着孩子的树,把孩子拴在树上。这一下可惹怒了他周围的人。他们认为邓攸的行为是不对的,甚至可以说是残忍的。第三句是他们的看法,他们认为邓攸的这种行为是不符合仁义道德的。他们认为邓攸的行为虽然符合义的标准,但却违反了仁的标准。
“天道岂无知,买妾遭亲谊。”“天道”一句,是对他们看法的反驳。他们认为老天爷是知道的,因为他们买了妾,遭到了亲戚的反对。第四句则是他们的进一步推论。他们认为邓攸的行为是不合情理的,因为老天爷是知道的,所以他才会惩罚邓攸。
“伤哉所弃儿,懊哉遂斩嗣。”最后一句是对前面两句的总结。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他们都认为邓攸的行为是不仁的。而邓攸自己却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他这样做是出于对母亲的孝敬和对儿子的爱。所以最后两句是邓攸对自己的评价,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因为他这样做是出于爱和孝。
这首诗的主旨是赞扬邓攸的仁义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人性善良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