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围山色蘸湖光,何代堂堂出此堂。
宗派都成人几许,溯洄同在水中央。
雌雄岂必分杭颖,文献从教数李常。
甲子岂关吾辈事,且收悽叹付流觞。
【注释】
己未: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福州西湖:在今福建福州。西湖修禊:即修禊,古代一种祓除不祥的习俗,多在三月三日举行,以祭祖、饮宴为乐。宛在堂:诗人所居的别号。
蘸:沾湿。
何代:哪一代。堂堂:雄伟高大的样子。
宗派:门第。
溯洄:逆流而上,指从水中央回游而上。
雌雄:比喻男女或文雅与粗俗。
分杭颖:分别出杭州和颖州(今安徽阜阳)两地。
文献:指文献之学。
李常:北宋文学家,字公择,眉州眉山人。
甲子:干支纪年,这里借指年号嘉定。
凄叹:哀伤叹息。
收悽叹:把哀伤叹息收藏起来。
付流觞:把酒令游戏交给酒杯。流觞,古代的一种宴会方式,将酒杯置于溪水中任其漂流,人在船上取饮。后泛指宴饮。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春天,于福州西湖举行修禊仪式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当时诗人正居于福州,故诗中流露出浓郁的故国之思。
首联:“四围山色蘸湖光,何代堂堂出此堂。”写自己居处四周环山映照,湖水波光粼粼,景色十分优美宜人。“何代”二字,表达了对南宋国势日渐衰微的忧虑之情。
颔联:“宗派都成人几许,溯洄同在水中央。”“宗派”指的是家族世系,“人”指后代子孙。诗人感慨道,自己的家族世代繁衍,子孙众多,如同江河中的水流一样,永远不断。
颈联:“雌雄岂必分杭颖,文献从教数李常。”作者认为,不论男性女性,还是文雅与粗俗,都是平等的。“文献”,是指学问文章等文化成就;“从教”,指受到教化。诗人说,无论是谁,只要具有学识修养,都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
尾联:“甲子岂关吾辈事,且收悽叹付流觞。”意思是说,我生在宋朝,现在已是宋朝的第甲子年,这些与我无关;但我还是要尽情欢乐,把悲伤忧愁都抛在一边。尾联两句表现出诗人豁达大度的性格,也表明他对于世事已经看透。
这首《修禊词》表现了诗人的豪放洒脱、旷达超然的胸怀气度,同时也寄托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