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樊川,水嬉不尽当年兴。问十里、湖光何处,画桡相并。金管风多听又失,珠帘雨细看难定。算陈思、着眼不曾多,惊鸿影。
凭舷意,应谁省。抛醉缬,朱榴映。尽繁华都付,藕丝风领。一簇愁红空极浦,半湖柔绿浮归艇。正高楼、人在柳荫中,烟光暝。
生老樊川,水嬉不尽当年兴。问十里、湖光何处,画桡相并。金管风多听又失,珠帘雨细看难定。算陈思、着眼不曾多,惊鸿影。
注释:生于樊川,年老时仍然喜爱在水边游玩。湖中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但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欣赏那十里湖光。
凭舷意,应谁省。抛醉缬,朱榴映。尽繁华都付,藕丝风领。一簇愁红空极浦,半湖柔绿浮归艇。正高楼、人在柳荫中,烟光暝。
注释:站在船舷上,我不禁感叹,这繁华的世界最终都要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的名作之一。词中描绘了樊川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欢乐生活。词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樊川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欢愉心情。
第一句“生老樊川,水嬉不尽当年兴”表达了词人对于樊川的喜爱之情。他认为樊川的水景之美让人无法忘怀,因此每年都要回来欣赏。
第二句“问十里、湖光何处,画桡相并”描绘了湖边的美景。词人询问自己是否可以找到那十里湖光的地方,与画舫一起欣赏美景。
第三句“金管风多听又失,珠帘雨细看难定”表达了词人对自然景观的感慨。风吹过金管,听到的声音已经消失了,而雨滴落下珠帘,却难以看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变幻莫测的无奈和感慨。
第四句“算陈思、着眼不曾多,惊鸿影”则展现了词人对于古人作品的感悟。他思考着古人如何观察景物,而自己的观察却显得不足。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人才华的钦佩之情以及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的反思。
第五句“凭舷意,应谁省”表达了词人对于生活的感慨。他站在船舷上,思考着人生的意义。他想知道是否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心意。
第六句“抛醉缬,朱榴映”描绘了诗人饮酒的场景。他扔下酒杯,让朱红色的衣服映出美丽的景色。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乐趣的喜爱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七句“尽繁华都付,藕丝风领”则是对整个场景的总结。他感慨所有的繁华都随风而去,只剩下美好的事物被风轻轻吹拂。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珍视。
最后一句“正高楼、人在柳荫中,烟光暝”则描绘了词人回到高楼的情景。他看到有人在柳树的掩映下,享受着宁静的时光。这两句诗表达了词人对于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词通过对樊川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们生活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