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借鹅黄色静娟,梁园雪后倍幽然。
开樽不觅罗浮路,剪烛真宜纸帐眠。
蜡国暖香融玉骨,孤山晴日染霜天。
相看载酒容相过,欲向东坡学问禅。
艳借鹅黄色静娟,梁园雪后倍幽然。
开樽不觅罗浮路,剪烛真宜纸帐眠。
蜡国暖香融玉骨,孤山晴日染霜天。
相看载酒容相过,欲向东坡学问禅。
诗句释义
- “艳借鹅黄色静娟”:此句描述蜡梅的颜色和状态,鹅黄是其颜色,静娟则形容其姿态优雅。
- “梁园雪后倍幽然”:指在梁园(可能是作者的居所)雪后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开樽不觅罗浮路”:意指无需寻找罗浮山(广东的名胜),即可享受饮酒的乐趣。
- “剪烛真宜纸帐眠”:形容在简陋的纸床上用剪刀裁蜡烛取暖,营造一种简朴的生活氛围。
- “蜡国暖香融玉骨”:将蜡比作一个国家,暖香象征着国家的温暖和繁荣,玉骨则是蜡的形态,形象地描绘了蜡的质地。
- “孤山晴日染霜天”:描绘了杭州孤山在晴朗天气下的美景,霜天可能是指天空或地面覆盖着霜的景色。
- “相看载酒容相过”:通过“相看”、“载酒容”和“相过”等词语,传达出与朋友相聚时的愉悦和轻松。
- “欲向东坡学问禅”:这里的“东坡”可能指的是苏轼,他是宋代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以他的学问和艺术成就为人所知。而“学禅”意味着追求禅宗的智慧或冥想的生活态度。
译文
艳色如同鹅黄般静谧而美丽,梁园雪后的景色更是显得格外幽雅。无需寻觅远方的罗浮山,便能感受到饮酒的乐趣。在简单的纸床上,剪烛取暖,真是最适合睡眠的环境。蜡像国家一样散发着温暖的香气,仿佛融入了玉石般的质地之中。孤独的山岭上晴天洒下了霜花,美不胜收。与朋友们聚在一起,载着美酒,欣赏彼此的笑容,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时光。心中向往苏轼那样博学的文人雅士,同时也渴望学习禅宗的智慧和冥想的生活方式。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与友人共聚的欢乐时光。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蜡国暖香融玉骨”,不仅赋予了蜡以生命,还巧妙地表现了蜡的质地和温度感;“孤山晴日染霜天”则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场景。此外,整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