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南一寺临河干:指沧州南部一座寺庙靠近黄河岸边。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二石兽:两座石雕的佛像。沉:被水冲入河中。阅:经过,过了。十余岁:过了十多年。募金:募集钱财。重修:重新修建。求:寻找。竟不可得:终究找不到。以为:认为。顺流下矣:顺着水流往下漂去。棹:划船。曳:牵引。铁钯:用来挖掘的工具。寻:寻找。无迹:没有踪迹。

【译文】沧州南部有一座庙靠近河边,山门倒塌后被冲进了河里,两座石雕的佛像一同沉没在了河里。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了这座寺庙,在河水里寻找那两座石雕的佛像,却终究没有找到,他们认为石雕的佛像随着流水漂走了。他们划着小舟,用铁耙在水中搜寻了十多里,也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有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帐讲学,听了这件事后笑着对人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石头不是木头做的,怎么能因为洪水暴涨而被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漂浮,被泥沙埋没在河床上,慢慢地就沉到了深处。沿着河流寻找它,这不是太荒唐了吗?”大家都佩服他的看法是正确的。一位老河兵听说这件事后,又笑着说:“凡是黄河里的石碑,应当到上游去寻找。因为石碑的性质坚硬沉重,而泥沙的性质松软漂浮,河水不会冲刷石碑,而反作用的激流力量一定会在石碑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把泥沙冲走形成洞穴。激流越来越深,等到石碑的一半时,石碑一定会被冲掉并落入洞中。如果这样反复冲刷,石碑又会不停地旋转,不断翻转,最终会反过来逆着水流往上游走。如果在下游寻找,本来就是颠倒;如果在中间寻找,不更加颠倒吗?”按照他说的去做,果然在几里之外找到了那两块石碑。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事情,只要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太多了,难道就可以凭主观臆断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