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而庵先生说唐诗,阐发尽致,开卷有论诗数条,内一条云:学诗如僧家托钵,积千家米煮成一锅饭。余谓学书亦然,执笔之法,始先择笔之相近者仿之,逮步伐点画稍有合处,即宜纵览诸家法帖,辨其同异,审其出入,融会而贯通之,酝酿之久,自成一家面目。否则刻舟求剑,依样葫芦,米海岳所谓奴书是也。古人作书,遗貌取神。今人作书,貌合神离。其间相去之远,岂可以道里计哉?
名家作书,只是一鼻孔出气。赵集贤云:书法随时变迁,用笔千古不易,古人得佳帖数行,专心学之,便能名家。据此似与余前说博观之义相戾,殊不知由一贯万,由万会一,总是一个道理。所谓千古不易者,要在善于弄翰磬控纵,送锋芒不顿,如庖丁解牛,批却导窾,迎刃而解;即所谓其中非尔力也。不明此旨,无论博搜约取,茫无把鼻。谚云:见一个菩萨磕一个头,不免终身为门外汉耳。
诗句释义:
“临池管见”:在池塘旁边观察,从自己的角度和经验来看待事物。这里的“管见”是指个人的理解和观点。
“徐而庵先生”:徐而庵是清代诗人、文学批评家。他提出关于唐诗的看法,强调了诗学的学习应像僧人托钵一样,通过不断学习各家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译文与注释对应关系:
“学书亦然” - 翻译:书法的学习也应该像学习诗一样。
注释:指书法创作也需要广泛学习和实践,通过模仿和理解各种书写风格,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执笔之法,始先择笔之相近者仿之” - 翻译:开始练习写字时,应该选择与自己笔法相近的字帖进行模仿。
注释:这是书法初学者的第一步,通过模仿来熟悉基本笔画和结构。“逮步伐点画稍有合处,即宜纵览诸家法帖,辨其同异,审其出入,融会而贯通之” - 翻译:当笔触和字形稍有相似时,就应当广泛浏览不同名家的作品,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深入理解并融合它们,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注释:这表示学习书法要善于比较和吸收,通过广泛学习来丰富自己的书法技艺和理解深度。“米海岳所谓奴书是也” - 翻译:这种盲目模仿别人作品的行为被称为“奴书”。
注释:“奴书”在这里指的是那些没有自己独特风格,仅仅是复制名家作品的书法作品,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古人作书,遗貌取神” - 翻译:古人作书,注重的是表现精神而非仅仅模仿外观。
注释:这句话强调了书法艺术中的精神传达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相似。“今人作书,貌合神离” - 翻译:现代人写书法,外表看似模仿,但内在精神和韵味却无法与古人相媲美。
注释:指出了现代书法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即表面看起来像是学习古人的风格,但缺少内在的精神联系和创新。“其间相去之远,岂可以道里计哉?” - 翻译: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用距离来衡量都不足够。
注释:表达了作者对当前书法现状的不满和批评,认为两者之间的差距是无法用简单的距离来衡量的。“由一贯万,由万会一” - 翻译: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对万事万物的深刻理解和运用,最终能够达到统一。
注释:这是对前文提到的博采众家之长的总结,强调了在广泛的学习基础上,通过融会贯通达到个人风格的形成。“所谓千古不易者,要在善于弄翰磬控纵,送锋芒不顿,如庖丁解牛” - 翻译:所谓的“千古不变”是指书法中的笔法和技巧,关键在于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技巧,使笔锋自如地变化,既不迟钝也不生硬。
注释:这里比喻了书法中的技艺如同解牛一般,需要有深厚的功底和熟练的技巧才能做到流畅自然。“即所谓其中非尔力也” - 翻译:这其中并不全是你的能力所决定的。
注释:这句话表明书法的成就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还与外部环境、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有关。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对书法学习的讨论,揭示了学习书法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过程。作者首先提出了学习书法应该像学习其他学问一样,需要广泛学习并理解多种风格。接着,通过对比古代书法家的例子,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选择性地吸收,避免盲目模仿。此外,作者还批评了现代书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表面的模仿和内在的空洞。最后,通过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强调了书法中技艺运用的精妙和不可预测性。整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提供了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还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和精神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