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用锋之说吾闻之矣,或曰正锋,或曰中锋,或曰藏锋,或曰出锋,或曰侧锋,或曰扁锋。知书者有得于心,言之了了,知而不知者各执一见,亦复言之津津,究竟聚讼纷纭,指归莫定,所以然者,因前人指示后学要言不烦,未尝倾筐倒箧而出之。后人摹仿前贤,一知半解,未能穷追极究而思之也。余尝辨之,试详言之:所谓中锋者,自然要先正其笔。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笔正则锋易于正。中锋即是正锋,自不必说。而余则偏有说焉,笔管以竹为之,本是直而不曲,其性刚,欲使之正,则竟正。笔头以毫为之,本是易起易倒,其性柔,欲使之正,却难保其不偃。倘无法以驱策之,则笔管坚而笔头已卧,可谓之中锋乎?又或极力把持,收其锋于笔尖之内,贴毫根于纸素之上,如以箸头画字一般,是笔则正矣、中矣,然锋已无矣,尚得谓之锋乎?或曰:此藏锋法也。试问所谓藏锋者,藏锋于笔头之内乎?抑藏锋于字画之内乎?必有爽然失、恍然悟者。第藏锋画内之说,人亦知之。知之而谓惟藏锋乃是中锋,中锋无不藏锋,则又有未尽然也。盖藏锋、中锋之法,如匠人钻物,然下手之始四面展动,乃可入木三分。既定之后,则钻已深入,然后持之以正。字法亦然。能中锋自能藏锋,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正谓此也,然笔锋所到收处、结处、掣笔映带处,亦正有出锋者。字锋出,笔锋亦出。笔锋虽出,而仍是笔尖之锋,则藏锋、出锋皆谓之中锋,不得专以藏锋为中锋也。至侧锋之法,则以侧势取其利导,古人间亦有之。若俗笔笔正锋,则有意于正势,必至无锋而后止。欲笔笔侧笔,则有意于侧势,必至扁锋而后止。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其理一也。画家皴石之法,三面皆锋,须以侧锋为之。笔锋出,则石锋乃出。若竟横卧其笔,则一片模糊,不成其为石矣。总之,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沈著痛快,淋漓酣畅,纯任自然,不可思议,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钝根人胶柱鼓瑟,刻舟求剑,以团笔为中锋,以扁笔为侧锋,犹斤斤曰:若者中锋,若者偏锋,若者是,若者不是。纯是梦呓!故知此事虽藉人功,亦关天分,道中、道外,自有定数,一艺之细,尚索解人而不得。噫,难矣! 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古砚微凹聚墨多,可想见古人意也。濡染大笔何淋漓,淋漓二字,正有讲究。濡染亦自有法。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浥而笔凝。杜诗云:元气淋漓障犹湿。古人字画流传久远之后,如初脱手光景,精气神采不可磨灭。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淹淹无生气矣。不知用笔,安知用墨?此事难为俗工道也。

临池管见
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用锋之说吾闻之矣,或曰正锋,或曰中锋,或曰藏锋,或曰出锋,或曰侧锋,或曰扁锋。知书者有得于心,言之了了,知而不知者各执一见,亦复言之津津,究竟聚讼纷纭,指归莫定,所以然者,因前人指示后学要言不烦,未尝倾筐倒箧而出之。后人摹仿前贤,一知半解,未能穷追极究而思之也。余尝辨之,试详言之:所谓中锋者,自然要先正其笔。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笔正则锋易于正。中锋即是正锋,自不必说。而余则偏有说焉,笔管以竹为之,本是直而不曲,其性刚,欲使之正,则竟正。笔头以毫为之,本是易起易倒,其性柔,欲使之正,却难保其不偃。倘无法以驱策之,则笔管坚而笔头已卧,可谓之中锋乎?又或极力把持,收其锋于笔尖之内,贴毫根于纸素之上,如以箸头画字一般,是笔则正矣、中矣,然锋已无矣,尚得谓之锋乎?或曰:此藏锋法也。试问所谓藏锋者,藏锋于笔头之内乎?抑藏锋于字画之内乎?必有爽然失、恍然悟者。第藏锋画内之说,人亦知之。知之而谓惟藏锋乃是中锋,中锋无不藏锋,则又有未尽然也。盖藏锋、中锋之法,如匠人钻物,然下手之始四面展动,乃可入木三分。既定之后,则钻已深入,然后持之以正。字法亦然。能中锋自能藏锋,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正谓此也,然笔锋所到收处、结处、掣笔映带处,亦正有出锋者。字锋出,笔锋亦出。笔锋虽出,而仍是笔尖之锋,则藏锋、出锋皆谓之中锋,不得专以藏锋为中锋也。至侧锋之法,则以侧势取其利导,古人间亦有之。若俗笔笔正锋,则有意于正势,必至无锋而后止。欲笔笔侧笔,则有意于侧势,必至扁锋而后止。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其理一也。画家皴石之法,三面皆锋,须以侧锋为之。笔锋出,则石锋乃出。若竟横卧其笔,则一片模糊,不成其为石矣。总之,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沈著痛快,淋漓酣畅,纯任自然,不可思议,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钝根人胶柱鼓瑟,刻舟求剑,以团笔为中锋,以扁笔为侧锋,犹斤斤曰:若者中锋,若者偏锋,若者是,若者不是。纯是梦呓!故知此事虽藉人功,亦关天分,道中、道外,自有定数,一艺之细,尚索解人而不得。噫,难矣!
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古砚微凹聚墨多,可想见古人意也。濡染大笔何淋漓,淋漓二字,正有讲究。濡染亦自有法。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浥而笔凝。杜诗云:元气淋漓障犹湿。古人字画流传久远之后,如初脱手光景,精气神采不可磨灭。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淹淹无生气矣。不知用笔,安知用墨?此事难为俗工道也。

注释:
临池管见:即“论书法”的简称,是中国古代关于书法艺术的一种讨论和见解的集合。

用笔贵用锋:强调书法创作中使用毛笔的尖锐部分(笔锋)的重要性,因为笔锋的锐利程度直接影响到书写的力度和效果。

中锋、侧锋、藏锋、出锋:这些术语在书法中用以描述笔法的不同方向和技巧。其中,”中锋”指的是笔锋处于纸张中心的状态;”侧锋”意味着笔力偏向一侧;”藏锋”是指笔锋藏在笔画内部;”出锋”则是笔锋在笔画结束时从内部伸出。

心正则笔正:出自柳公权的论述,强调书法创作的心理状态对于书写质量的影响。

墨法:指书写过程中对墨迹的处理方式,包括墨色的浓淡以及墨迹的流动和渗透等。

浓欲其活 、淡欲其华:这是对墨色处理的要求,即希望墨迹既显得浓厚饱满又不失轻盈华美。

濡染大笔何淋漓 、笔墨淋漓二字 有讲究:描述了书写过程中对毛笔浸湿和控制墨量的技巧,强调这种技术需要精确掌握才能达到最佳的书写效果。

杜诗云 元气淋漓障犹湿:引用杜甫诗句来说明古代书法作品中墨色的表现力和持久性。

元气淋漓障犹湿:再次提到杜甫的诗句,强调古代书法作品的生动感和生命力。

不知用笔 安知用墨:表达了不了解书法技巧如何运用的人很难理解墨色处理的重要性。

此事难为俗工道:表明普通工匠很难掌握书法中的技巧和美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