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鞣鞠馀红,琉璃剩碧,待属花归缓缓。寒轻漏浅。正乍敛烟霏,陨星如箭。旧事惊心,一双莲影藕丝断。
莫恨流年似水,恨消残蝶粉,韶光忒浅。细语吹香,暗尘笼撰,都逐晓风零乱。阑干敲遍。问帘底纤纤,甚时重见?不解相思,月华今夜满。
诗句解读与赏析#### 第一句:
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
- 阑珊火树鱼龙舞: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的场景。这里的“火树”象征着节日的灯火如同燃烧的树木,而“鱼龙舞”则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节日里欢舞嬉戏的情景。通过“阑珊”,诗人表达了对这种热闹景象的留恋之情。
- 望中宝钗楼远:诗人站在高处,望着远方的宝钗楼(可能是指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显得有些遥远且朦胧。这里的“宝钗”可能指的是楼上的装饰物或建筑特色,而“远”则暗示了距离感和距离产生的美感。
第二句:
鞣鞠馀红,琉璃剩碧,待属花归缓缓。
- 鞣鞠馀红,琉璃剩碧:这里的“鞣鞠”可能是指一种红色的染料,而“馀红”则暗示了节日过后的痕迹。同时,“琉璃剩碧”则描绘了节日时建筑物上的彩色琉璃瓦,如今只剩下绿色的痕迹。这里的对比和反差,既展现了节日的繁华与美好,也透露出节日过后的冷清与落寞。
- 待属花归缓缓:诗人在这里似乎在期待着某种美好的事物——或许是春天的到来,或者是某个人的归来。然而,这个期待却需要“缓缓”地等待,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以及内心的期盼。
第三句:
寒轻漏浅。正乍敛烟霏,陨星如箭。
- 寒轻漏浅:这里的“寒轻”可能是指天气的寒冷,而“漏浅”则形容了时间过得很快,仿佛漏壶中的水滴即将滴完一样。这两句共同营造出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凉意的氛围。
- 正乍敛烟霏,陨星如箭:这里使用了“乍敛烟霏”来形容天空中飘散的烟雾逐渐消散的景象,而“陨星如箭”则形象地描绘了流星划过夜空时的疾速和美丽。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与感慨。
第四句:
旧事惊心,一双莲影藕丝断。
- 旧事惊心:这里的“旧事”可能指的是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一些事情,而“惊心”则意味着这些往事给诗人带来了深刻的触动和影响。这里的“旧事”和“惊心”共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冲突,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复杂。
- 一双莲影藕丝断: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藕丝断”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这里的“双”、“一”、“断”三个字都巧妙地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纠结,使得整句诗既有深度又富有韵味。
最后一句:
莫恨流年似水,恨消残蝶粉,韶光忒浅。细语吹香,暗尘笼撰,都逐晓风零乱。阑干敲遍。问帘底纤纤,甚时重见?不解相思,月华今夜满。
- 莫恨流年似水:这里的“莫恨”是一种劝解和安慰的意思,表示不要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感到遗憾或痛苦。同时,“似水”也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易逝。
- 恨消残蝶粉,韶光忒浅: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这里的“残蝶粉”可能指的是逝去的青春时光,而“韶光忒浅”则强调了时间的短暂和宝贵。这里的对比和反问,既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也体现了诗人对于青春的珍视和感慨。
- 细语吹香,暗尘笼撰,都逐晓风零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细语”和“晓风”赋予了生命和感情。这里的“吹香”和“笼撰”都是形容细小的物体被风吹动的样子,而“都逐晓风零乱”则描绘了晨风中万物随风摇曳的景象。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和有趣。
- 阑干敲遍。问帘底纤纤,甚时重见?不解相思,月华今夜满。:这里的“阑干敲遍”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和迷茫。而“问帘底纤纤,甚时重见?”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重逢的渴望和期待。这里的“不解相思”则是诗人对自己无法释怀的感情的一种抒发。最后的“月华今夜满”则暗示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既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又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思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