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其实耕之所以然,织之所以然,奴与婢了不知也。以其所习,则归之耳。芑堂精心书道,勤学好问,不敢不以所习告。

芑堂问曰:“古人云,笔力直透纸背处如何?”山舟曰:“当与天马行空参看。今人误认透纸,便如药山所云,看穿牛皮,终无是处。盖透纸者,状其精气结撰,墨光浮溢耳。彼用笔若游丝者,何尝不透纸背耶?米襄阳笔笔压纸,笔笔不著纸,所以妙也。”

芑堂曰:“腕力如何用法?”山舟曰:“使极软笔自见。譬如人持一强者使之直,则无所用力。持一弱者欲不使之偃,则全腕之力自然来集于两指端。其实书者只知指运,而并不知有腕力也。悟此,则羲之之背后掣笔,政是验其腕力之到与否,无他谬巧也。”

山舟曰:“藏锋之说,非笔如钝锥之谓。自来书家从无不出锋者,古帖具在可证也。只是处处留得笔住,不使直走。米老云:‘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一语是书家无等等咒。”

诗句

  • 频罗庵论书·与张芑堂论书:这是一首关于书法讨论的诗,通过两位书法爱好者的对话形式展开。

译文

  • 频罗庵论书·与张芑堂论书:在频罗庵中与张芑堂一起讨论书法。
  • 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谚语说:“耕地应当请教奴隶,纺织应当请教婢女。”但耕种和纺织的真正原因并不为人所知,只是按照他们所熟悉的东西去操作。
  • 其实耕之所以然,织之所以然,奴与婢了不知也。:实际上耕作和纺织的原因并不为人所知,只知道奴隶和婢女会去做。
  • 以其所习,则归之耳。:根据他们所擅长的技能进行操作。
  • 芑堂精心书道,勤学好问,不敢不以所习告。:张芑堂精通书法,勤奋好学,不敢不告诉所学的内容。
  • 芑堂问曰:“古人云,笔力直透纸背处如何?”山舟曰:“当与天马行空参看。今人误认透纸,便如药山所云,看穿牛皮,终无是处。盖透纸者,状其精气结撰,墨光浮溢耳。彼用笔若游丝者,何尝不透纸背耶?”:张芑堂问道:“古人说,笔力能直接穿过纸张背面是怎样的?”山舟答道:“这应该和天马行空相参照。现在的人错误地认为能直接穿越纸张,就像药山所说,看穿牛皮,最终没有意义。因为穿透纸张的,是其精气凝结,墨色浮动的样子。那些使用笔力如同游丝一样流动的人,难道没有穿过纸背吗?”
  • 芑堂曰:“腕力如何用法?”山舟曰:“使极软笔自见。譬如人持一强者使之直,则无所用力。持一弱者欲不使之偃,则全腕之力自然来集于两指端。其实书者只知指运,而并不知有腕力也。悟此,则羲之之背后掣笔,政是验其腕力之到与否,无他谬巧也。”:张芑堂提问:“如何使用手腕的力量?”山舟回答:“让笔尖非常柔软。就好像有人拿一个很硬的东西让笔保持笔直,那么就没有力气了。拿一个很软的东西想让笔不弯曲,那么全部手腕的力量就会自然汇聚在手指上。实际上书法的人只知道用手指运笔,却并不知道有手腕的力量。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看到王羲之背后掣笔,正是检验手腕力量是否到达的方法,没有什么其他巧妙的地方。”
  • 山舟曰:“藏锋之说,非笔如钝锥之谓。自来书家从无不出锋者,古帖具在可证也。只是处处留得笔住,不使直走。米老云:‘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一语是书家无不等咒。”:山舟说:“藏锋的说法,不是像钝针一样直刺。自古以来的书法家都没有不采用出锋的技法,古代的帖子都存在可以证明这一点。只是要处处保留笔触,不让笔直接向前。米老师说过:‘没有下垂不收缩,没有前进不回收’,这是书法家普遍遵循的法则。”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两位书法爱好者的对话形式展示了书法艺术的深度与复杂性。通过具体的例子(古人对笔力的描述以及实际运用),诗人强调了书法技艺的核心在于“腕力”和“藏锋”。同时,对话也反映了不同书法流派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展现了传统书法艺术中的相互学习与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