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录三百四十余人,词一千四十七首。叙曰:“词为诗余,非徒诗之余,而乐府之余也。律吕废坠,则声音衰息。声音衰息,则风俗迁改。乐经亡而六艺不完,乐府之官废,而四始六义之遗,荡焉泯焉。夫音有抗队,故句有长短。声有抑扬,故韵有缓促。生今日而求乐之似,不得不有取于词矣。唐人乐府,多采五七言绝句。自李太白创词调,比至宋初,慢词尚少。至大晟之署,应天长、瑞鹤仙之属,上荐郊廊,拓大厥宇,正变日备。愚谓词不必无颂,而大旨近雅。于雅不能大,然亦非小,殆雅之变者欤。其感人也尤捷,无有远近幽深,风之使来。是故比兴之义,升降之故,视诗较著,夫亦在于为之者矣。上之言志,永言次之。志絜行芳,而后洋洋乎会于风雅。琱琢曼辞,荡而不反,文焉而不物者,过矣靡矣,又岂词之本然也哉。献十有五而学诗,二十二旅病会稽,乃始为词,未尝深观之也。然喜寻其恉于人事,论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三十而后,审其流别,乃复得先正绪言以相启发。年逾四十,益明于古乐之似在乐府,乐府之余在词。昔云:“礼失而求之野。”其诸乐失,而求之词乎。然而靡曼荧眩,变本加厉,日出而不穷,因是以鄙夷焉,挥斥焉。又其为体,固不必与庄语也,而后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言思拟议之穷,而喜怒哀乐之相发,响之未有得于诗者,今遂有得于词。如是者年至五十,其见始定。先是写本朝人词五卷,以相证明。复就二十二岁以来,审定由唐至明之词,始多所弃,中多所取,终则旋取旋弃,旋弃旋取,乃写定此千篇,为复堂词录。前集一卷,正集七卷,后集二卷。其间字句不同,名氏互异,皆有据依,殊于流俗。其大意则折衷古今名人之论,而非敢逞一人之私言,故以论词一卷附焉。大雅之才三十六,小雅之才七十二,世有其人,则终以词为小道也,亦奚不可之有。
下面是对《复堂词录》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 序言:谭献在序言中表达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厚兴趣和对词的高度评价。他提到,词不仅继承了诗的传统,更是在音乐、律吕等方面发展起来的独立艺术形式。他强调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乐府之后,词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谭献认为,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他通过引用“音有抗队,故句有长短;声有抑扬,故韵有缓促”来说明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 词的历史地位与特点:谭献指出,从古至今,尽管历代都有诗人创作,但真正能够达到雅正境界的并不多。他认为词的兴起是对古代音乐的一种传承和超越,尤其是在宋代以后,慢词逐渐增多,音乐性更加明显。
- 词的创作与鉴赏:在《复堂词录》中,谭献收录了大量的唐至明时期的词作,这些词作展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作者的情感世界。他还专门撰写了一篇“词论”,提出了自己对词的看法和鉴赏标准。
- 个人创作经历:谭献在写作《复堂词录》时,回顾了自己的创作过程。他提到,自己在二十岁开始作词,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最终确定了自己的词风和审美取向。
- 作品的选择与编辑:在编辑过程中,谭献经历了多次取舍和修改。他根据词的意境、技巧和风格,筛选出了最有价值的作品,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
- 对后世的影响:谭献通过对词的研究和创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词人。他的词作和理论为后来的词评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复堂词录》是一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词选集。它不仅是对古代词人的一次全面梳理和评价,也为我们理解词的发展历史和美学特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