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舟曰:“柳诚悬元秘塔碑是极软笔所写,米公斥为恶札,过也。笔愈软,愈要掇得直、提得起,故每画起处用凝笔,每水旁作三点,末点用逆笔踢起,每直钩至末一束再踢起,下垂若钟乳。不则画如笏,踢如斧,钩如拘株矣!柳公云:‘心正笔正’,莫作道学语看,正是不得不刻刻把持,以软笔故。设使米老用柳笔,亦必如此。”
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山舟曰:书家燥锋曰渴笔,画家双管有枯笔,二字判然不同,渴则不润,枯则死矣。人人喜用硬笔,故枯。若羊毫,便不然。”
山舟曰:“帖教人看,不教人摹。今人只是刻舟求剑,将古人书一一摹画,如小儿写仿本,就便形似,岂复有我?试看晋、唐以来,多少书家有一似者否?羲、献父子不同。临兰亭者千家,各各不同。颜平原诸帖,一帖一面貌。正是不知其然而然,非有一定绳尺。故李北海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正为世之向木佛求舍利者痛下一针。”
山舟论书,以柳诚悬的元秘塔碑和米芾的书法为比较对象,指出后者被米芾视为“恶札”,其实笔法要硬挺直拔,才显得有力。同时,他强调书写时要有“心正笔正”的精神,不能做道学之语看,而是要时时刻刻把持住,用软笔的原因。
他又提到书法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笔、墨、纸、砚等,强调了它们对书写效果的决定性影响。他主张书法应快而有力,落笔要快,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他还指出,帖教人看,不教人摹,因为摹仿只能让人形似,却失去了自己。
山舟批评了世人过分追求古人的书迹,只是刻舟求剑,将古人的书迹一一摹画,结果只得到形似而非神似,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他引用李北海的话,认为学习他的人会死,像他的人会俗,是因为世之人都在向木佛求舍利,而不是真正的书法艺术。